這篇文章是討論《五癃津液別》的第三篇。
第一篇文章談到了身體水份從口、消化系統進入後,走到身體末梢外面分化成各種狀態(泣、淚、唾、涎、涕、汗、液、溺),而身體水分路徑只要中間有一段有異常,就會發生「水脹」。
<aside> 👉 路線:口→腸胃→道(肝、心、脾、肺、腎→海←十二經脈(內屬於府藏)→外絡於肢節)→身體末端之外(眼睛、鼻腔、口腔、皮膚、消化黏膜、膀胱尿道)
</aside>
本篇討論了津液、沫、溺與氣的區別。水份從口、消化系統進入後,在身體內的表現形式有:津、液、沫。到身體末稍的形式:溺與氣。
<aside> 📝 身體末梢代謝的水液形式種類:
</aside>
這一篇要繼續討論剩下的水液表現形式。
五藏六府,心為之主,耳為之聽,目為之候,肺為之相,肝為之將,脾為之衛,腎為之主外。故五藏六府之津液,盡上滲於目。
這裏談到一個結論,五藏六府的津液,路線都會往上走到「目」。
心悲、氣並,則心系急。心系急則肺舉,肺舉則液上溢。夫心系與肺,不能常舉,乍上乍下,故欬而泣出矣。
這裏談到心肺之間的互動情況,最後造成欬而泣出的表現。這一段可以跟《解經微論》作對照。
黃帝曰:人之哀而泣涕出者,何氣使然?歧伯曰:心者,五藏六府之主也;目者,宗脈之所聚也,上液之道也;口鼻者,氣之門戶也。故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藏六府皆搖,搖則宗脈感,宗脈感則液道開,液道開,故泣涕出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