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是討論《五癃津液別》的第二篇。
第一篇文章請參考下方連結:
第一篇文章談到了身體水份從口、消化系統進入後,走到身體末梢外面分化成各種狀態(泣、淚、唾、涎、涕、汗、液、溺),而身體水分路徑只要中間有一段有異常,就會發生「水脹」。沿著這個思路,第一個關卡是海,上篇文章也總結了路線,接著我們來看下文後續的討論。
<aside> 👉 路線:口→腸胃→道(肝、心、脾、肺、腎→海←十二經脈(內屬於府藏)→外絡於肢節)→身體末端之外(眼睛、鼻腔、口腔、皮膚、消化黏膜、膀胱尿道)
</aside>
津液各走其道,
接下來討論津液有各自的路線。
故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膚,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為液。
這一段區分了津跟液的不同,區別是流而不行者為液。而津的功能有溫肌肉,充皮膚的作用。
這一節可以對照《決氣篇》的討論:
何謂津?歧伯曰:腠理發泄,汗出溱溱,是謂津。 何謂液?歧伯曰:穀入氣滿,淖澤注于骨,骨屬屈伸,泄澤補益腦髓,皮膚潤澤,是謂液。
腠理發泄,跟汗出有關的是津。液根據上文有兩種歸路,「骨」與「皮膚」,造成的作用分別是「泄澤補益腦髓」,跟使皮膚「潤澤」。這句這段補充我們可以說,皮膚出汗的水份相關跟津有關,但皮膚保水度的狀況跟液有關。
另外這裡的「液」似乎跟「脾主液」《九鍼論》好像不太一樣,暫時先分開。
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剛好是立夏後,小滿前,正是天氣正熱,很容易中暑的時候。這裏談到天暑或者衣厚,使腠理打開,而會汗出。這裏談到造成汗出的原因:暑氣,衣著厚度。
寒留於分肉之間,聚沫則為痛。
有一種狀況,屬於「寒」,我們可以理解為動力下降,部位在「分肉」之間,水液流動狀態因為動力下降而使的流動的水液堆積,堆聚成為「沫」,而這樣的狀態會表現為「痛」證。
《周痺》一篇補充了更細節的病理推衍可以參考:
風寒濕氣,客於外分肉之間,迫切而為沫,沫得寒則聚,聚則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則痛,痛則神歸之,神歸之則熱,熱則痛解,痛解則厥,厥則他痺發,發則如是。
從這一段可以更清楚邪氣的種類有「風寒濕」,客於「外分肉之間」,導致「沫」的產生,而「沫得寒而聚」,因為動力下降而導致異常水份堆積,這個病理產物堆聚的結果,會排分肉而裂,造成痛,後續一系列發熱,厥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