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工作小組目標建立「使用 BIIGLE 作為海洋影像辨識工具的標準作業流程」。我們首先以中央地質調查所在臺灣西南海域利用拖曳式深海照相系統(TowCam) 拍攝的照片作為分析對象 ( 陳等,2008),這些照片大多是位於 1000 多公尺深的海底影像,拍攝時間自 2005 年至 2011 年,每條穿越線大約含 500~2000 張、連續拍攝的影像資料。我們將這些照片資料依照穿越線上傳於計畫 SW Taiwan Novel Energy Resource Survey 裡一本本的相冊中,並以穿越線(相冊)為單位追蹤進度。

我們的標準作業流程共分為五階段(如下方「標準作業流程示意圖」)。第一階段是最主要的影像辨識作業,如同章節 1.2 所述,使用BIIGLE進行影像辨識有兩種方式,可以以標籤(Label)描述整張影像,或以註釋 (Annotation)描述影像的局部區域,在我們的計畫中兩者皆會進行、獨立作業;我們透過標籤來代表每張影像呈現的棲地環境特徵(節 2.2.1.1),並用註釋來量化其中出現的生物類群和海洋廢棄物(節 2.2.1.2)。需要注意到的是,標籤和註釋所使用的標籤樹不同、不應混用,因此開始作業前應先瞭解各標籤樹的使用時機(節 2.2.0)。為避免辨識人員之間的標準落差、確保我們的分析品質,第一階段的辨識結果需再經過第二至第五階段的品管流程,我們會安排不同的辨識人員再次檢視影像、開會討論有意見衝突的部分等等,使每一張影像都是經過至少三人檢視、取得共識的分析結果(節 2.2.22.2.5)。最後,說明在各工作階段都有可能遇到的問題(節 2.2.6 )。

2.2.0 本計畫標籤樹

2.2.1 第一階段 影像標註 Image Analysis

2.2.2 第二階段 註釋紀錄回顧 Annotation Review

2.2.3 第三階段 品質評估 Quality Assessment

2.2.4 第四階段 評估紀錄回顧 Quality Assessment Review

2.2.5 第五階段 - 最終資料品管 Final Quality Control

2.2.6 各階段綜合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