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典
傷寒雜病論
趙開美影刻宋版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
- 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與小柴胡湯主之。五十一。用前方[100]
小建中湯方: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三兩,炙;大棗十二枚,擘;芍藥六兩;生薑三兩,切;膠飴一升。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內膠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嘔家不可用建中湯,以甜故也。
- 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五十二。用前第五十一方。[102]
金匱要略
明洪武鈔本
《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
- 虛勞裏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痠疼,手足煩熱,咽乾口燥,小建中湯主之。方:
桂枝三兩,去皮;芍藥六兩;甘草三兩,炙;生姜二兩,切;大棗十二枚,擘;膠飴一升。
右六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先煮五味,煮取三升,去滓,內膠飴,令消。溫服一升,日三服。
嘔家不可服此湯,以甜故也。《千金》療男女因積冷氣滯,或大病不復常,苦四肢沉重,骨肉痠疼,吸吸少氣,行動喘乏,胸滿氣急,腰背強痛,心中虛悸,咽乾唇燥,面體少色,或飲食無味,脅肋腹脹,頭重不舉,多臥少起。甚者積年,輕者百日,漸至瘦弱,五臟氣竭,則難可復常。六脈俱不足,虛寒乏氣,少腹拘急,羸瘠百病,名曰黃耆建中湯,又有人參二兩
《黃疸病脈證并治》
《婦人雜病脈證并治》
<aside>
💡 千金方的小建中湯會產生各種衍化版本:肘後黃耆建中湯 (小建中湯+黃耆、人參)、胡洽小建中湯(小建中湯+半夏、黃耆)、《古今驗錄》芍藥湯。見《千金建中湯系列整理2》;值得注意的是,千金方中有談到去膠飴的時機:若患痰滿及溏瀉,可除膠飴。
</aside>
適應證
- 凡陰陽兩虛而陰虛為重者,如頭痛、耳鳴、目痛、轉筋、筋攣等等,皆可酌用本方以治之。《平脈辨證經方時方案解》P62
- 本方以全身疲勞,精力不足為第一應用目標。《臨床應用漢方處方解說》P218
- 本方為改善虛弱小兒體質之重藥方藥,故主要多用於夜尿症、尿頻症、小兒夜啼症、腎硬化症、前列腺肥大、慢性腹膜炎之輕症無腹水而有硬結者;用於小兒在熱性病過程中訴有腹痛,或主訴平常臍旁經常無故疼痛等;亦可廣泛應用於骨疽、脊椎功能不全症、關節炎、神經衰弱、神經官能症、小兒習慣性頭痛、小泡性結膜炎、眼瞼炎、股疝、因虛症容易疲勞為目標伴有眼底出血、衄血、紫瘢、脫肛、脫毛症、遺精、陽痿症、扁桃體肥大、腺樣增殖體、頸部淋巴結炎、勞累過度、疲勞、腳氣、黃疸、膽石症、急性肝炎、肝硬化、遲緩性便祕、慢性腸炎、直腸潰瘍、直腸癌、胃酸過多症、胃酸缺乏症、慢性胃炎、胃潰瘍、胃下垂症、心臟瓣膜病、神經性心悸亢進症、動脈硬化症,高血壓病、低血壓症、支氣管喘息、肺氣腫、結核、肋膜炎、口吃、牙痛、遊走腎等。《臨床應用漢方處方解說》P217-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