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這篇是延續上篇的整理文章。

千金建中湯系列整理1

主要目的是整理千金建中湯系統相關處方。

3.小建中湯

治肺與大腸俱不足,虛寒乏氣,小腹拘急,腰痛羸瘠百病方。 大棗(十二枚) 生薑 桂心(各三兩) 甘草(二兩) 芍藥(六兩) 上五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合飴糖八兩,煮三沸,分三服(《肘後》用黃耆、人參各二兩,名黃耆建中湯。)

治男女因積勞虛損,或大病後不復,常苦四肢沉滯,骨肉痠疼,吸吸少氣,行動喘惙,或小腹拘急,腰背強痛,心中虛悸,咽乾唇燥,面體少色,或飲食無味,陰陽廢弱,悲憂慘慼,多臥少起,久者積年,輕者百日,漸至瘦削,五臟氣竭,則難可復振治之之方。 甘草(一兩) 桂心 生薑(各三兩) 芍藥(六兩) 膠飴(一升) 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納膠飴,每服一升,日三服,間三日,復作一劑,後可與諸丸散。 (仲景云:嘔家不可服。《肘後》云:加人參、黃耆各二兩佳。若患痰滿及溏瀉,可除膠飴。胡洽有半夏八兩,黃耆三兩。《古今錄驗》名芍藥湯。)

這邊我們可以看到千金要方(652年)有比較一下同時期衍化出來的類似處方:

小結

來總結一下本篇的小建中湯系處方。

首先我們可以先複習一下《傷寒論》與《金匱要略》裡面的小建中湯記載,總共有五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