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大綱

前言

四十四難曰:七衝門何在? 然:唇為飛門,齒為戶門,會厭為吸門,胃為賁門,太倉下口為幽門,大腸小腸會為闌門,下極為魄門,故曰七衝門也。

這是今年年初的一個小目標,希望藉由四十四難七衝門的順序,整理典籍裡頭相關的內容,也作為一種自己的學習。這篇文章講的是第四個門,賁門。

賁門的解剖部位

我們從上節文章的推導,可以知道賁門在消化系統的順序:

口→唇(1.飛門)→齒(2.戶門)→會厭(3.吸門)→咽門→(4.賁門)→胃→(5.幽門)→小腸→(6.闌門,大腸小腸會)→廻腸→廣腸/大腸→肛門(7.魄門)

賁門甚麼時候變成我們現代生理已知的解剖部位的?翻閱了手上寺島良安的和漢三才圖會,找到一個有意思的圖。上面圖解著胃的構造:「上口名賁門,當上脘」。

和漢三才圖會,寺島良安,東京美術,P161

和漢三才圖會,寺島良安,東京美術,P161

「賁」的整理

不過以「賁門」二字,來搜尋內難傷金四本典籍,只有難經有「賁門」二字。於是改了一個策略,找了「賁」這個字。「賁」這個字在四本典籍裡面有下面三種的用法,1.部位、2.病名(息賁、賁豚)、3.症狀形容詞。:

1.賁(部位)

肺小,則少飲,不病喘喝;肺大則多飲,善病胸痺、喉痺、逆氣。肺高,則上氣,肩息咳;肺下則居賁迫肺,善脅下痛。肺堅則不病,咳上氣;肺脆,則苦病消痺易傷。肺端正,則和利難傷;肺偏傾,則胸偏痛也。《本藏》

肺小則藏安,無脅下之病;肝大則逼胃迫咽,迫咽則苦膈中,且脅下痛。肝高,則上支賁,切脅悗,為息賁;肝下則逼胃脅下空,脅下空則易受邪。肝堅則藏安難傷;肝脆則善病消痺,易傷。肝端正,則和利難傷;肝偏傾,則脅下痛也。《本藏》

本藏篇談的是臟器「大小、高下、偏傾、堅脆」影響人的結構,所導致的症狀表現。這一段讀來,很難不認為中醫學也有自己的解剖學觀點,甚至已經觀察到位置沒擺好所連動的外候,應該類似臨床應用解剖學吧?這一段可以看到,肺偏下,「居賁」靠近「賁」的位置,且「迫肺」,肺已受到壓迫。肝位置過高,則會「上支賁,切脅悗,為息賁」。這裡先借張介賓的解釋:「上支賁切,謂肝經上行之支脈,賁壅迫切,故脅為悗悶,為息賁喘急也。」(黃帝內經集解,靈樞,P1810)

邪客於足少陰之絡,令人嗌痛不可內食,無故善怒,氣上走賁上,刺足下中央之脈各三痏,凡六刺,立已,左刺右,右刺左。《繆刺論》

沒事生氣氣,氣會走到「賁」上。

手太陰之筋,起於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結於魚後,行寸口外側,上循臂,結肘中,上臑內廉,入腋下,出缺盆,結肩前髃,上結缺盆,下結胸裏,散貫賁,合賁,下抵季脅。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痛甚成息賁,脅急吐血。治在燔鍼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仲冬痺也。《經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