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无知者无畏吧,我曾一度对「知识管理」嗤之以鼻,认为不过是贩卖焦虑的概念,转而推崇「读过的书都会成为你的一部分」这类鸡汤观点。但当我日复一日花大量时间在阅读 RSS、听播客上,却发现既无法帮助提升认知,又无助于沉淀输出后,我知道我错了。

https://s3-us-west-2.amazonaws.com/secure.notion-static.com/de3e7870-97a9-4e7f-9df8-0a39c06cbe18/Untitled.png

这张图,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究竟错在了哪里——我每日的信息获取,大概只实现了图中的一、二步,即从纷繁的资讯中,获取零碎的信息。没有整理、归纳、总结和内化,信息终是信息,难成体系。于是,我潜心研究了下知识管理相关的工具和流程。终于借助 Notion 这一强大的笔记工具,形成了套可堪一用的知识管理方法。

1 由来

1.1 DIKW 的启示

上文那张图,源于知识管理界一个著名的概念——DIKW 体系,即资料(Data)、信息(Information)、知识(Knowledge)、智慧(Wisdom)。四个层级是依次递进的,每一层级都从上一层级中汲取内容。这其中信息 - 知识的过程,其实就是「知识管理」的过程。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的,所以我把它作了下衍生。

https://i.loli.net/2020/03/29/vKXQNEmAPZWsfiC.png

这样能更好地解释,知识管理是一个不断激活和更新的动态过程。而我想要实现的,就是针对这个过程,形成标准化的流程,并提升其效用。

1.2 流程和工具的演变

https://i.loli.net/2020/03/29/eg9pdi6AqBCvZ4n.png

起初我只是用 Pocket / Instapaper 这类稍后读 App,去采集信息源中有意思的内容。但是很快,就陷入了「马了就是读了」的困境,read it later 变成了 read it never。

于是我强迫自己定期挑选其中的部分内容,读完后添加至 Evernote,并且建立了一套详尽的分类和标签体系。但是很快我就发现在这种策略下, Evernote 完全沦为了一种稍加组织的资料库,而其中的多数内容,都能从网上被检索到。

随着 Evernote 的日渐臃肿,我转投了轻便的笔记本应用 Bear。更简洁的标签体系,和完善的 Markdown 支持,让它成为了我真正意义上的「数字笔记本」。我在上面记录学习和读书笔记,并且建立了相同主题笔记的索引,来更好的管理内容。

https://s3-us-west-2.amazonaws.com/secure.notion-static.com/8c3d496e-a9b1-4061-85e5-6dd6012a5de3/Untitled.png

不过,尽管我努力地去结构化内容和建立联系,信息终究还是以输入时的组织形式被保存。也就是说,如果读了同一主题下的几本书,我会用数篇笔记来记录。尽管它们之间可能相互引用,但终究还是彼此独立的内容。

1.3 《高效信息管理术》

今年疫情期间,我读了 @Louiscard 在少数派的付费专栏《高效信息管理术》。他在文章里提出的「大纲」和「数据库」概念,完美的解决了信息和知识零碎、可用度低的问题。在他文章的启示下,我终于有了一套从信息的收集、处理,到整理、输出的全流程方法论。

但是仅靠 Bear,无法完全实践这个方法。而我又不想假借过多管理工具,造成流程和内容的割裂。这时候,Notion 就进入了我的考虑范围。

2 Notion

2.1 All-in-one 的 No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