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对一些公益型DAO的访谈和参与,我的观察是,DAO在当前的技术发展,大众接受度,工具可用度局限下,并不适合大部分公共的,公益目的的组织。
公益型组织面对的问题是募资困难,以及产出及影响力的难以定量,贡献者在公益型组织中面对的问题是贡献难以定量,缺乏对等的经济激励,和难以有稳定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
Mike:贡献记录、量化、对等分奖励、hone技能、积累履历,对公益型号组织很重要
最后一点在中国的大环境下,在web3的公益组织中又比更加成熟的公益领域更为严重。贡献者在参与中能够满足的主要是自我实现的需求,
但web3参与者本身总体年龄偏低,在这中间有激情参与公共类型实验的宝贵参与者甚至总体年龄更小,比自我实现需求更基础的需求尚未满足,想要吸引长期的志愿型贡献者显然是不现实的。
声誉激励是一种在自我实现需求为主要需求时的有效激励,但是,对于大部分参与者来说比较遥远和虚无缥缈,也和组织未来的声誉挂钩,不确定性太大。
DAO发币提供的经济激励,和治理激励,在大部分公益型DAO目前也是无效的,投票权的治理激励在和经济激励高度相关时,投票率,和参与者对投票的负责程度,才有一定保障。
Mike:投票=参与治理=可获得积分激励
Gitcoin这个龙头靠着长期运营积累的影响力,made in America天然具有的文化影响力,借着牛市的东风发币,才从市场获得了资金,实现了一定的DAO化。而即使是Gitcoin也经历了公司制,DAO的实验,和再次中心化的收缩。
目前我观察到的有效运行的web3的公益组织,大部分有通过funding支持的中心化结构,来保障组织的运营,不定期的参与者,有的获得bounty, 有的以志愿者的形式,志愿者大多从自己的参与中可以获得职业发展。
Mike:适度中心化意味着accountability,较少内耗和摩擦,投入和收益(声誉、金钱、履历)对等;
例如, ImpactDAO Media的发起者Deepa从Gitcoin获得funding, 做了所有的组织工作,也获得了最多的声誉。ImpactDAO playbook的大部分内容写作,是Deepa和一个资深编辑Martin一起完成,Martin是已经不用工作的状态,但是希望通过写作更多了解web3, 设计相关的工作是由希望丰富自己作品集的年轻设计师完成。
目前发展壮大的Impact DAO media,是把更多的任务拆分成了完成任务的squad, 在每个小分队中有更多的充分沟通和去中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