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內容訂閱半年後,我發現「寫作習慣」的本質:創作自由度

<aside> 💡 - 如果他一生不搞怪、不冒險,那麼他的成就大約會落在台灣同一代人的平均。這結果其實不差;放眼全世界,小華是落在前段班。不過身在其中,小華自然不會滿意只是「平均」,而會渴望更多。

</aside>


cliff-1839392_1280.jpg

因此在島讀的最後一篇,我試著用同樣的方式,以一個故事來貫穿過去 4 年我學到的東西。當然這只是我的理解;現實世界千變萬化,不可能用一種模型盡述。但至少這個架構協助我分析趨勢,因此我也分享給大家。

我在美國唸法學院的第一年,成績普通,平均只有 B。第二年不知為何,我開竅了。接下來的平均成績都是 A。我發現一個訣竅:在期末把一學期的課程重點,濃縮在一張紙上。如果能夠做到,就表示自己掌握了所有內容。

這個故事的主角是台灣教科書的常見人物:小華。

個人價值

小華既不特別有錢,也不特別窮。不特別聰明,也不笨。如果他一生不搞怪、不冒險,那麼他的成就大約會落在台灣同一代人的平均。這結果其實不差;放眼全世界,小華是落在前段班。不過身在其中,小華自然不會滿意只是「平均」,而會渴望更多。

而小華要脫穎而出,重點並不是跟其他人競爭,而是要跟電腦競爭 — 避免被電腦替代。若他擅長的工作被自動化標準化,他就沒有掌握**稀缺**。他的相對報酬會慢慢地降低。科技是一個奇怪的東西:它讓社會整體的資源更豐盛,但把大部分的利潤交給少數掌握科技的人。

那小華要如何不被替代?他必須掌握某種**特殊知識,也就是還沒有標準化的知識。而如果小華要超脫一己之力,不只是做「手工藝」或「賣時間」的服務,他還必須掌握某種槓桿**。(不過,手工藝與賣時間的服務含有美感與自我實現,同樣值得尊敬)

槓桿是能將一分的努力化為十分的效果的東西。槓桿包括錢、人、組織、機器,以及能不斷複製的東西,例如軟體。開發者寫一套軟體,伺服器就會 24 小時地執行,是一種強大的槓桿。寫文章也是槓桿 — 讀者喜歡文章,會幫忙複製分享。

今天小華決定創業,因為可以同時發揮多種槓桿,包括人(員工)、錢(募資)、組織(企業)。而由於小華活在科技島讀的故事中,他只能選擇科技創業,也就是要利用電腦。

但小華要創什麼業呢?

領域 — 硬體

選題目基本上要看小華喜歡什麼,懂什麼。科技業有許多前沿領域,讓人眼花撩亂。大致分成硬體與軟體。

在硬體領域,量子電腦是新的電腦形式,可以處理傳統電腦碰不了的運算。電池技術持續進步,成本降低,帶動新的能源供應鏈。太空的發射成本大幅降低,使太空成為新藍海。雲服務加速電腦普及,使協作成為工作的基本。穿戴式裝置將人類「物聯網」化。5G 與 6G 進一步拉近電腦之間的距離。

虛擬實境創造更沉浸的逃避空間,以及更自然的虛擬互動方式。擴增實境在實體世界「鋪」上一層資料,模糊虛擬與實體世界的界線。區塊鏈用新的方法集結與分配電腦資源,創造共享的資料庫。

領域 — 軟體

在軟體端,大數據是找問題的新方法。人工智慧是回答問題的新方法。加密貨幣可作為交易的媒介。去中心化金融(Decentralized Finance)用軟體撮合替代中心化的買賣。智慧合約是一種無法反悔,只要條件成立就必須執行的程式。虛構宇宙是消費性網路的下一階段。

不過既然是前沿領域,小華不一定能參與。許多在台灣也沒有產業。小華最有可能創業的題目還是利用軟體改善已知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