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s/sTg0V_9GSJ1GcPczQ0WO8A

昨天来了一队广院的师妹,就大学生活采访我,问我大学时是怎样学习的,工作和学习应该怎样选择。我说我大学的时候,一直在学习,但从来不上课。我说工作和学习本身是毫不冲突的。但我不知道是否该对他们表述「上课对于学习来说是毫无必要的」这个非常个人化的观点。

看着这些比我小 12 岁的师妹们,才发现自己已经走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了。我不再能在自习室一呆 10 个小时,也不再拥有一场无聊课堂上恍惚的美梦。我呆过的课堂,就是看闲书,画漫画,写作,睡觉,谈恋爱。我总是进入到模式化的灌输里就会睡着,不然就只能选择走神。一旦专注在自己的思考里,就可以一直保持惯性的思考下去。

从小到大我的学习模式就是自学。看书,思考,提问,得出自己的结论,然后再通过观察和实践去验证。

书一直是我最好的老师,也是我最聊得来的朋友。即便是现在,内容载体多种多样,但能够最高效地传输思想的依然是文字。在多种文字载体中,纸质书依然是系统性和输出标准最高的。阅读一本书是排遣孤独感的最好方式。

我想要讲讲多抓鱼要如何做「书」的事。

多抓鱼选择做的是耐用消费品的循环。从大生意的角度来说,循环服务是我们的核心产品,也是我们的社会价值所在。

不过多抓鱼想尝试更多。

大家谈「二手」时,常常笼统的把所有个人再次出售的物品归于一类。但事实上这些二手品类在制造业里却是隔行如隔山。如果想要定义「这是值得被反复使用的优质商品」,那么首先要明白该「商品」的本质。

那么,作为多抓鱼的第一个品类,「书」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商品呢?

书不同于随意的文章和词句。书有主题,书有作者,书有系统性。书是特定作者针特定命题的专著。这是书的信息属性。

同时,作为可定价商品的书籍又是一种介质,这个介质的形态决定了信息的传达方式。现代出版业硬性规定的书的篇幅需要大于 49 页。书可以是纸也可以是 kindle,但它们都需要排版和物理介质。这是书的工业属性。

但这就是书吗?我其实对书有着很私人的看法。

在我看来,书籍更近似于读者与作者进行深度对话的私密场所。

我一向认为只有孤独才能让人写成好作品。孤独让人独立思考,独立思考就会输出因为「对象不明确」而在表达上没有太多顾虑的完整作品。

与其说作者是在写书,不如说作者是在给未知其名的知己写信。

一封不具名的信,随着书的发行寄出几千份,几万份,几百万份。

竟然这么多人有共鸣,或者竟然有这么多人激烈地反对,应该是比版税更能支持作者的所在。

阅读一本书时,我最常有的感受是:啊,作者竟然是这样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