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乖我扣點數喔」「集點之後我們就可以換獎品」
這些是我們自己在學校時期就常常聽到的方法跟話語。有些孩子為了獎品很努力,不過也有一群孩子總是因為被扣點數而哭天搶地。
好的點數,不好的點數,這些社會的規則,我們正透過這些活動教給孩子。
但孩子真的理解了嗎?
我們真的有讓孩子去理解嗎?
在跟孩子工作的重點只有一個,頭腦要清楚,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不然寧可不要做。獎卡或者蓋章這點的目的是使用行為學派的做法,也就是制約與增強。
要談主要內容之前我要先介紹古典制約跟操作制約,如果三類組有讀過的人可以跳過這個部分,當然如果忘記了也可以複習一下,因為這跟後面的討論息息相關。
#古典制約
古典制約的本質是生物的學習,因為一些訊號跟酬賞或者危險有關,所以能夠提前預知就帶來更高的生存能力。
用實驗來說明比較好理解,古典制約(classical conditioning)的有名實驗是俄羅斯心理學家巴夫洛夫利用狗的唾液制約反射所做的研究。
由於狗對於食物會自然的分泌唾液,因此食物被稱為非制約刺激(US) 而唾液則是非制約反應(UR)。
如果在提供食物之前先搖鈴(中性/非制約刺激NS),在鈴聲多次跟食物一起伴隨出現之後,即便沒有食物,狗也會分泌唾液(CR)。
間單的模型如下:
食物 (US) →唾液分泌(UR)
食物 (US) + 聲音 (NS) →唾液分泌(UR)
聲音 (CS) →唾液分泌(C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