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說明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對天下情勢及自身條件(蜀國/劉備)所做的分析及策略

原文:諸葛亮《隆中對》

(又稱為《草廬對》,當時諸葛亮27歲)

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只)天時,抑亦(也許)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 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做為援助) 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指劉表)不能守,此殆(大概)天所以(用來)資(資助)將軍(指劉備),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昏庸懦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人民充實,國家富裕)而不知存恤(愛惜),智能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冑(後代),信義著(顯揚)於四海,總攬(延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崎嶇險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率領)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何)敢不簞食壺漿(用竹筐盛著飯食,用壺盛著水)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策略&分析

對他國主公分析

<aside> 💡 對曹操:曹操在名微眾寡的狀況下卻以弱勝強戰勝了袁紹,統一了北方(先後率軍平定了多個割 據勢力以及州)。在其兵多將廣之時順勢達成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極有利地位,提升自我基礎能力條件,為三國中最強勢力,劉備尚無法企達。

</aside>

<aside> 💡 對孫權:孫權佔地形優勢,據大江之險阻,歷父兄子三世經營,且選賢用能,吏治清平,老百姓多順從依附其管理,基礎已十分牢固。但缺乏統一天下的雄心壯志(野心),故宜採聯盟政策(後解散又復合)作為自己的援助力量利用,勿圖謀攻佔它。

</aside>

對張、劉 見解

<aside> 💡 對劉表:當時的荊州刺吏劉表羸弱無能,肯定守不住荊州,應前往討伐作為軍事戰略要塞、可靠根據地(勢力)。 *荊州是用武之地、 四通八達,具有極重要的戰略位置與價值,當時親曹派與反曹派兩大陣營正互相傾軋。

</aside>

<aside> 💡 對劉璋:當時的益州牧劉璋昏庸懦弱,肯定守不住益州,應割據取代以建立可靠的戰略基地(勢力)。 *益州為天府之國,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aside>

<aside> 💡 對張魯:割據北方、自成體系的張魯(代指漢中)不歸附昏庸無能的益州牧劉璋,反威脅他,出師北伐期間可駐漢中。

*《三國志•張魯傳》載: 「益州牧劉焉以魯爲都義司馬,與別部司馬張修將兵擊漢中太守蘇固,魯遂襲修殺之,奪其衆。焉死,子璋代立,以魯不順,盡殺魯母家室。魯遂據漢中,以鬼道教民,自號『師君』。」

</aside>

*由上分析,競爭對手明顯分為兩組:曹操、孫權屬於兵法「避實擊虛」的實,應當迴避,不可擊;荊州的劉表和益州的劉璋則屬於虛,應當進取擊滅。

對我國策略(給劉備的建議)

<aside> 💡 1. 奪取荊、益:應利用取代割據荊州、益州的劉表、劉璋不能守成之機會建立起可靠的根據地,與曹操、孫權三分天下。

</aside>

<aside> 💡 2. 增強政、經、軍實力:對外招攬人才,對內修明政理。 *一旦有利時機出現,便派一名將軍統領荊州大軍向宛城、洛陽前進,由將軍(劉備)親自率領益州軍隊席捲關中

</aside>

<aside> 💡 3. 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在益州要妥善處理好與少數民族的關係,解除以后北伐時的后顧之憂。

</aside>

<aside> 💡 4. 在荊州要與孫權結好,與其聯盟抵抗曹魏。

</as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