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文化背景导致社区内冲突频发,例如比特币与以太坊社区文化差异 e.g. https://www.blocktempo.com/vitalik-sees-cultural-differences-between-bitcoin-and-ethereum/
分类 | Btc | Eth |
---|---|---|
起源 | 2009年由化名为中本聪的人创建,旨在作为去中心化的数字货币,实现点对点的交易,无需中间机构,常被称为“数字黄金” | 2015年由Vitalik Buterin及其团队推出,将区块链技术拓展到支付之外,作为智能合约和去中心化应用(dApps)的平台 |
目标 | 全球认可的货币 | 去中心化计算 |
结构&功能 | 比特币的区块链主要用于记录交易,其简单性优先考虑安全性,适合数字货币用途。 | 以太坊提供了一个可编程的区块链,拥有以太坊虚拟机(EVM),使开发者能够构建dApps和执行复杂的智能合约,支持多个行业的创新。 |
共识机制 | 采用工作量证明(PoW)共识算法,矿工通过解决复杂难题来验证交易,确保安全性,但能源消耗较大 | 已从PoW过渡到权益证明(PoS)共识机制,通过质押代币来验证交易,显著降低了能源消耗。 |
经济模型 | 总供应量上限为2100万枚,是一种稀缺资产,常被用作对冲通胀的工具。 | 没有固定的供应量,但通过EIP-1559引入了通缩机制,通过燃烧部分交易费用来平衡其通胀倾向。 |
典型应用 | 主要用于数字货币和价值储存,促进安全和去中心化的金融交易。 | 支持广泛的应用,包括去中心化金融(DeFi)平台、非同质化代币(NFTs)和区块链游戏。 |
交易速度&成本 | 交易确认时间约为10分钟,交易费用在需求高峰时可能较高。 | 交易确认时间约为15秒,交易费用在需求高峰时也会增加,但总体上比比特币更快。 |
社区文化 | 其社区强调去中心化和抗审查性,更关注比特币作为一种价值储存工具。 | 社区更为多样化,包括开发者、企业家和对区块链技术潜力感兴趣的人,更注重技术的实用性和创新。 |
市场表现 | 价格波动较大,但通常被视为一种避险资产,吸引了大量投资者。 | 价格波动也较大,但其价值更多地与以太坊网络上的活动和应用相关。 |
发展时间线 | 1. 2009年:比特币诞生 |
◦ 事件:比特币由化名为中本聪的人创建,并发布了比特币白皮书。
◦ 影响:比特币成为第一个去中心化的数字货币,奠定了区块链技术的基础。
2010年:比特币第一次真实估值 ◦ 事件:比特币第一次被用于购买物品,10,000 BTC换取了两张披萨。 ◦ 影响:这一事件为比特币赋予了实际的货币价值,标志着比特币开始进入实际应用阶段。
2013年:比特币价格首次达到1,000美元 ◦ 事件:比特币价格首次突破1,000美元。 ◦ 影响:这一价格突破引起了媒体和公众的广泛关注,比特币开始进入更多人的视野。
2017年:比特币价格达到10,000美元 ◦ 事件:比特币价格在2017年达到10,000美元。 ◦ 影响:这一价格的大幅上涨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比特币投资热潮,比特币成为主流媒体和公众讨论的焦点。 | 1. 2015年:以太坊诞生 ◦ 事件:以太坊由Vitalik Buterin及其团队推出,并发布了以太坊白皮书。 ◦ 影响:以太坊的出现为区块链技术带来了智能合约和去中心化应用(dApps)的概念,拓展了区块链的应用范围。
2016年:以太坊ICO ◦ 事件:以太坊进行了首次代币发行(ICO),筹集了约1800万美元。 ◦ 影响:ICO的成功为以太坊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也吸引了更多开发者和投资者的关注。
2017年:以太坊上的首次代币发行热潮 ◦ 事件:2017年,大量基于以太坊的ICO项目涌现,推动了以太坊的需求和价格。 ◦ 影响:这一时期以太坊的智能合约和dApps功能得到了广泛认可,以太坊成为区块链技术的创新中心。
2022年:以太坊合并(The Merge) ◦ 事件:以太坊从工作量证明(PoW)共识机制切换到权益证明(PoS)共识机制。 ◦ 影响:这一技术升级显著降低了以太坊的能源消耗,提高了网络效率,进一步巩固了以太坊在区块链领域的地位。 |
tl;dr: 在同一技术话语体系下的两种怀有不同价值观念的用户在沟通、决策、信任等方面的天然差异带来
整体思路:求同存异,通过共享的技术话语体系降低价值观念不同带来的差异,弱化“文化”以及“人”的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