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看这篇 1943 年的论文吧。

论文背景是,二战时,从战火中返航的飞机的伤痕呈现某种规律,有的部位中弹多,有的部位中弹少。为了提高飞机的防御力,直觉上似乎应该在弹孔密集处加强装甲。

不过这位专家说:到底哪里最需要防护,直觉说了不算,我算给你看。

(Cameron Moll 画的示意图)

(Cameron Moll 画的示意图)

这位专家是匈牙利裔犹太人,后来去美国做研究,二战前后达到个人学术成就的顶峰。

此时你是否想起了一头姓冯名诺依曼的超级神犇?

不过这里说的不是冯·诺依曼,而是亚伯拉罕·沃尔德(Abraham Wald)

沃尔德的名气比冯·诺依曼小一万倍,但在当时神牛辈出的学术圈也不是无名之辈。

诺贝尔奖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曼,为美国海军研究炸弹试验方案时,卡在一个统计学问题上。弗里德曼求助犹太老乡沃尔德,问题迎刃而解。战后沃尔德拓展了这个问题,写成专著《序列分析》。

弗里德曼把这段经历写入了自传,称赞道:「他(沃尔德)是一位杰出的统计学家,为统计学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沃尔德台词:老乡见老乡,风头全抢光!快把话题转回我的论文)

========

沃尔德的论文题目是:A Method of Estimating Plane Vulnerability Based on Damage of Survivors一种根据幸存飞机损伤情况推测飞机要害部位的方法。

上图是正文第一页。开篇是定义参数,推出引理,列出数值分析方法等等。

铺垫了五十五页之后,沃尔德开始代入数据,演示如何计算飞机要害处。他用了一组虚构的数据:

400 架飞机参与轰炸行动,返回 359 架。在返回的这些飞机中, 240 架毫发无损, 68 架中弹 1 发,29 架中弹 2 发, 12 架中弹 3 发, 10 架中弹 4 发。另外还已知飞机的各部位面积及各部位中弹次数,其中发动机部位的弹孔分布最稀疏但对于没回来的飞机是怎么死的一无所知。

我的第一反应是:这道应用题是不是条件不足?只了解返航的飞机的情况,完全不知道坠毁的飞机哪里中了弹,没有对照,怎么知道哪个部位是要害呢?

沃尔德毕竟是吃这碗饭的,前五十五页也不是白写的。推算结论如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