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又有傷寒表之寒邪不解,而動裏之水氣,遂覺心下有水氣,
- 病程:傷寒表之寒邪不解,而動裡之水氣
- 病位:心下,表→裏
- 病理產物:水氣
- 脈象特徵:無數細絲
- 診家直訣: 脈有無數細絲:此痰脈也。氣過指下,似覺拖帶黏涎,宛然中有無數細絲,此心包絡與肺胃之有痰也。必有嘈雜惱憹,呼吸不利之證。
蓋太陽主寒水之氣行於皮膚,出入於心胸,
- 這裏談到太陽之氣行走的途徑,可以參看其他段落描述太陽之氣
- c.f. P8 [張令韶曰]《經》云:「太陽根於至陰。」是太陽之氣由至陰而上於胸膈,由胸膈而出肌腠,由肌腠而達於皮毛,外行於三陽,內行於三陰,氣從此而出入,邪亦從此而出入,師所謂其氣者,指此而言也。讀者知正氣之出入如此,則邪氣之出入亦如此,則於此道知過半矣。所以《傷寒》言邪即言正,而言正即可以識邪。
- c.f. P11 此章凡九節,承上數章,言太陽證之變動不居,桂枝湯之泛應不窮也,張令韶云自此以下八節,論太陽之氣可出可入,可內可外,外行於陽,內行於陰,出而皮膚,入而肌腠經絡,無非太陽之所操縱也。
- c.f. P11 太陽之氣由胸而出入。
<aside>
👉 總結:太陽之氣走的路線:至陰→膈→胸→經絡(經輸)→肌腠→皮毛
</aside>
今不能運行出入,以致寒水之氣泛溢而無所底止,水停於胃則乾嘔,
水氣與寒邪留戀而不解,故發熱。
肺主皮毛,水氣合之則發熱而咳,是發熱而咳為心下有水氣之陰證。
然水性之變動不居,不得不於未然之時先作或然之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