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這一系列文章,是在讀《金匱要略淺注》中風歷節病脈證並治第五的一些小筆記。本篇是關於風引湯的相關整理。

風引湯組成

風引湯 除熱癱癇。(此方主清熱以除其風)

  1. 康熙字典:【字彙】他丹切,音灘。風癱。【正字通】筋脈拘急,痳痺不仁也。

    有肢體麻痺不用的狀況,類似paralysis。

  2. 康熙字典:【唐韻】戸閒切【集韻】【韻會】何閒切,音閒。【說文】病也。【玉篇】小兒瘨病。【正字通】癇有風熱,有驚邪,皆兼虛與痰。方書:小兒有五癇,五臟,各有畜所屬。心癇,其聲如羊。肝癇,其聲如犬。脾癇,其聲如牛。肺癇,其聲如雞。腎癇,其聲如豬。發則卒然倒仆,口眼相引,手足搐搦,口吐涎沫,食頃乃甦。【後漢·王符傳】哺乳多則主癇病。

    按照《正字通》的描述,似乎比較像是今之癲癇症。

大黃 乾薑(愚按應減半用) 龍骨(各四兩) 桂枝 甘草 牡蠣(各二兩愚按此品應加倍) 寒水石 滑石 赤石脂 白石脂 紫石英 石膏(各六兩)

風引湯也是很多味藥的處方,我們按照本經性味稍微排列一下。

風引湯

自己的簡記:桂草龍牡湯+乾薑+石膏、滑石、大黃、芒硝(寒水石)、赤白石脂、紫石英

上十二味杵。粗篩。以韋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溫服一升。治大人風引。小兒驚癇瘛瘲。日數發。醫所不療。除熱方。巢氏云、腳氣宜風引湯。

這裏巢氏應指的指《諸病源候論》的內容,我們查閱對照一下,可以發現有兩條:

病既入臟,其脈有三品,內外證候相似,但脈異耳。若病人脈得浮大而緩,宜服續命湯兩劑。若風盛,宜作越婢湯加朮四兩。若脈轉快而緊,宜服竹瀝湯。脈微而弱,宜服風引湯二三劑。此皆多是因虛而得。若大虛乏氣短,可以間作補湯,隨病體之冷熱而用。若未愈,更作竹瀝湯。《腳氣緩弱候》

其病既入臟,證皆相似,但脈有三品:若脈浮大而緩,宜服續命湯兩劑;若風盛者,宜作越婢湯加朮四兩。若脈轉快而緊,宜服竹瀝湯;若脈微,宜服風引湯二三劑。其緊快之脈,是三品之最惡脈也。脈浮大者,病在外;沉細者,病在內。皆當急治之。治之緩慢,則上氣便死也。《九十七、腳氣緩弱候》

我們可以看從巢氏腳氣的內容,補充了可能應用的脈象:「脈微而弱」、「脈微」。不過大前提是「病既入臟」。

外台秘要紀載

在查閱《外台秘要》時,風引湯叫做紫石湯,發現了一個有趣的使用紀載:

又療大人風引,少小驚癇痸瘲,日數十發, 醫所不能療,除熱鎮心,紫石湯方。紫石英、滑石、白石脂、石膏、寒水石、 赤石脂各八兩、大黃、龍骨、乾薑各四兩、甘草(炙)、桂心、牡蠣(熬)、 各三兩。

右十二味,搗篩,盛以韋囊,置於高涼處。大人欲服,乃取水二升, 先煮兩沸,便內藥方寸匕;又煮取一升二合,濾去滓,頓服之,少小未滿百日, 服一合。

這裡補充了大人與小人的劑量與服法。

熱多者,日二、三服,每以意消息之。紫石湯一本無紫石英, 紫石英貴者可除之。

這個處方本來沒有紫石英,紫石英如果太貴可以去掉。

永嘉二年,大人小兒頻行風癇之病,得發例不能言, 或發熱半身掣縮,或五、六日、或七、八日死。張思惟合此散,所療皆愈。忌海藻、 菘菜、生蔥。(此本仲景《傷寒論》方。《古今錄驗》、范汪同。並出第六卷中。)

永嘉二年,西元308年。有風癇之病流傳,嚴重時一週左右會死亡。這裏的張不知道是哪個醫家,張氏醫家用這個處方,「所療皆愈」。食物禁忌:海藻、 菘菜、生蔥。

外台秘要的附註說此為仲景《傷寒論》方,對照《古今驗錄》跟《范汪方》紀載相同。

有點好奇外台時期的仲景《傷寒論》到底長甚麼樣子,因為我們現在所知風引湯已經列在《金匱要略》的篇章了。

現代醫家使用驗案

陳明先生的《金匱名醫驗案精選》記載有十五例驗案可供參考。茲引兩例對照參考:

半身不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