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淺注》中風歷節第五在2020/04/21那天念到一個段落了。總共有十六節,不過處方非常的不熟。把該篇章與陳修園等引用其他醫家補充的方劑先條列如下,附上查詢到的一些資料,當作讀後一些小功課。
治大風。四肢煩重。心中惡寒不足者。(外臺治風癲 此方主補虛以熄其風)
菊花(四十分) 白朮 防風(各十分) 桔梗(八分) 黃芩(五分) 細辛 乾薑 人參 茯苓 當歸 川芎 牡蠣 礬石 桂枝(各三分)
上十四味。杵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溫酒調服。禁一切魚肉大蒜。常宜冷食。六十日止。即藥積腹中不下也。熱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藥力。
「大風」應該是一個專屬的病理或病機現象,對照《刺節真邪》有一段描述大風的症狀:「大風在身,血脈偏虛,虛者不足,實者有餘,輕重不得,傾側宛伏,不知東西,不知南北,乍上乍下,乍反乍復,顛倒無常,甚於迷惑。」防風的《本經》無獨有偶,也有「主大風,頭眩痛,惡風風邪,目盲無所見,風行周身,骨節疼痛。久服輕身。」大風二字。
外臺治「風癲」。風癲在外臺的記載:《病源》風癲者,由血氣虛,風邪入於陰經故也。人有血氣少則心虛,而精神離散, 魂魄妄行,因為風邪所傷,故邪入於陰則為癲疾。又人在胎時,其母卒大驚, 精氣並居,令子發癲。其發則仆地,吐涎沫,無所覺是也。原其癲病, 皆由風邪故也。」這裡提到了兩種原因,一種是血氣虛導致風邪入陰經,另一種是在母胎受到母體狀態影響令子發癲。」其症狀表現:「其發則仆地,吐涎沫,無所覺。」有點像是今日之癲癇症。
《諸病源候論》卷六,解散病諸候,云「仲景經有侯氏黑散。」外台秘要也幫忙背書:「張仲景此方更有桔梗八分,無鐘乳、礜石。」似乎側面證明了仲景的醫書有「侯氏黑散」的處方。(金匱釋要,陳仁旭,P.149)
「侯氏」怎麼來的?如果用「侯氏」與「東漢」這個為線索的話,找到了一些痕跡:「侯氏雖源出多支,但早期主要是在今河南、山東省境內發展繁衍,如春秋戰國時鄭國有大夫侯宣多、侯羽,魯國有侯叔夏,侯犯,齊國有侯朝,魏國有侯嬴。秦漢之際,中原一代戰爭頻仍,侯氏部分人外遷至今河北、甘肅的一些地方。....侯姓在二十四史中單獨立傳有57人。...東漢初有河南密縣人侯霸,熟知官制,官至大司徒...。(Ref: 參考來源) 以後如果有找到更靠近的侯氏醫家,再補過來。
為什麼是「黑散」?有從比較哲學角度解:「如果參照《老子》:“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周易參同契》:“知白守黑,神明自來。白者金精,黑者水基”。相信會較易理解侯氏黑散之“黑”的意思,明白侯氏黑散就是治療中風後,使神明自复。」
有沒有單純叫「黑散」的?還真的有,外台記載在小兒變蒸遇到天行溫病時使用:
小兒變蒸論二首 ....若於變蒸中加以天行溫病, 或非變蒸而得天行者,其診皆相似,唯耳及尻通熱,口上無白泡耳,當先服黑散, 以發其汗,汗出溫粉粉之,熱當歇,便就差。若猶不都除,乃與紫丸下之, 其間節度甚多,恐悠悠不能備行,今略疏其經要者如此。 又黑散方 麻黃一分(去節)、大黃一分、杏仁二分(去皮尖,熬令變色)。 右三味,先搗麻黃、大黃為散,杏仁別搗如脂,乃細細內散,又搗令調和訖, 內密器中。一月兒服如小豆大一枚,以乳汁和服之,抱令得汗,汗出溫粉粉之, 勿使見風。百日兒服如棗核,以兒大小量之為度。
那有「白散」嗎?以外台秘要為藍本(既然他都幫侯氏黑散背書了),叫作「白散」有幾處,不過基本上跟「黑散」沒甚麼連繫。
傷寒結胸方七首(一十二法) .... 又寒實結胸,無熱證者,與三物小陷胸湯。方如前法,白散亦可服。 文蛤散方(士弱氏曰龐安常云:無熱證者,與三物、白散。小陷胸湯治熱, 白散治寒,旨哉言乎)。文蛤五兩。右一味,搗篩為散,以沸湯和一方寸匕服之, 湯用五合(《千金翼》同)。 又白散方。桔梗三分、貝母三分、 巴豆一分(去心及皮,熬令黑赤,別研如脂)。右三味,搗篩,更於臼內搗之, 以白飲和服,強人半錢匕,羸人減之,病在膈上則吐,在膈下則利,利不止, 飲冷粥一杯止。忌豬肉,蘆筍等(並出第四卷中。《千金翼》同)
辟溫方二十首 ...《千金翼》老君神明白散方。 白朮二兩、桔梗一兩、細辛一兩、附子二兩(炮)、烏頭四兩(去黑皮)。 右五味,搗篩,絳囊盛,帶之所居閭里皆無病,若有得疫癘者,溫酒服一方寸匕, 覆取汗,得吐則差。若經三四日者,以三方寸匕內五升水中,煮令大沸,分三服。
肺癰方九首 .....仲景《傷寒論》咳胸中滿,而振寒脈數,咽乾不渴,時出濁唾腥臭, 久久吐膿如粳米粥者,肺癰也,桔梗白散主之方。 桔梗三分、貝母三分、 巴豆一分(去皮心,熬,研作脂)。右三味,搗篩,強人飲服半錢匕,羸人減之。 若病在膈上者,必吐,膈下者,必利。若利不止者,飲冷水一杯則定。忌豬肉、 蘆筍等。
侯氏黑散的應用例。附上網路資料,備考。比較多驗案可以參考《金匱名醫驗案精選》一書的整理。
⿇⽊
畢明義醫案:孫某,男,75歲,1986年1⽉3⽇初診。宿有肺氣腫,⼀個⽉前感冒流涕咳嗽,四天后感右上肢酸痛,繼則⿇⽊如蟲⾏,⼿指⿇⽊較甚,觸覺減退,得溫則感舒適。右上臂外側中段有五個散在結節,每個結節⼤⼩約2×2×3釐米,壓痛,活動,外觀⽪⾊正常。查⽩細胞總數9×10 /L,中性72%,淋巴28%,⾎紅蛋⽩90g/L,⾎沉4毫米/⼩時。舌質正常苔薄⽩,脈沉弦細。
診為⿇⽊。乃風濕挾痰流注經絡,致經絡痹阻。治當祛風散寒,化痰散結,健脾化濕。⽅⽤侯⽒⿊散。當歸12克,細辛12克,茯苓12克,桂枝12克,川芎12克,⼈參12克,乾薑12克,牡蠣12克,白菊花160克,⽩術40克,防風40克,桔梗24克,黃芩24克,⿊礬6克(沖)。加⽔2000毫升,煎⾄800毫升,分3次服。另以本⽅劑ᰁ之比例,為極細末,每服3克,⽇3次,黃酒送下。健脾化濕。⽅⽤侯⽒⿊散。服藥3劑⿇⽊、結節消其半,⼜服3劑,諸症除,繼服4劑鞏固之。(⼭東中醫雜誌1989;(5>:29)
按語:《素問·風論篇》云:“風氣與太陽俱入,循諸脈俞,散於分⾁之間,與衛氣相⼲,其道不利……衛氣有所凝⽽不⾏,故其⾁有不仁也。”《⾦匱要略⽅論·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云:“胸中有留飲,其⼈短氣⽽渴,四肢歷節痛。”該患者宿有肺氣腫,⼜受風濕,從⽽形成內外合邪,風濕引動宿痰,流注經絡,經絡痹阻,遂致⿇⽊。侯⽒⿊散功能祛風散寒、解表化痰、健脾除濕。表散濕除痰蠲,經絡得以暢⾏⽽⿇⽊得除。
https://www.ys991.com/zhongyi/cy/5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