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本次調查的結果,有些部分跟實際經營NPO經驗不太一樣,分享一下我自己的經驗:
Q:請問在講究成效、接班...等各項指標的過程,是否同時也促成了大者恆大的現像?例如公益責信會如何安排接班人?以及花費多少比例的年度預算在成效評核...等?印象中,這幾年聽聞的社會影響力的評核,要投入的成本和花費,並不低。
Q:請教台灣的財會、帳務作業,尤其涉及到跟公部門合作的核銷,是否有開始因應疫情,遠距,改成數位、線上的趨勢?國外呢?
Q:英美捐款因疫情提升10%,請問知道是哪些類別的NGO嗎?
Q:可以再次詳細說明捐款總額的計算嗎?另外,民眾捐款的捐款管道是以捐款筆數還是以捐款金額衡量?
Q:我的經驗是,捐款者對工作報告或財報的關注或在意,跟捐款金額有關。請問請報告是否有這類現像?
Q:請問對於一般民眾的捐款有區分捐款人是定期性捐款 還是一次性捐款?
Q:動物保護這邊有區分「流浪動物」保護與「野生動物」保護嗎?
Q:想了解如何讓小型非營利組織募款項目宣傳? Q:想詢問,若以一個長照單位來說,主要服務區域只在一個縣市裡的幾個鄉鎮,那這樣對於單位來說,應該可以怎麼募款呢?效益會多大呢?由於本單位只有一間位於南投,不像是弘道為全國性服務,曝光率也沒有也達不到較大體系的非營利組織,那我們應該如何去募款?如何讓大眾了解甚至願意投入公益? A:單位理念清楚的描述,透明且清楚的公開資訊,組織具有官網,是企業或民眾最在意的部分,也是最基礎的敲門磚,另外各服務類型組織也有不同的受眾,您可參考本次公益觀察2022 P56~58,及交叉分析表P70~71,找到您議題主要的受眾族群,建議可以將宣傳資源集中在他們身上,以上提供參考,謝謝您!(台灣公益責信協會 林文傑專案經理)
Q:NPO或NGO每個組織的樣態差異很大, 如大小或類別等, 期待多些了解樣態不同組織的捐款資訊,在捐款的推動上組織的策略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