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使用的法定貨幣與傳統金融服務可以互相流通。比如說工作的收入都進入 A 銀行的帳戶,然而購物時都是刷 B 銀行的信用卡時,可以將 A 銀行的存款轉入 B 銀行去支付帳單,不會有任何交易上的限制。

然而在區塊鏈的世界裡,不同的加密貨幣往往都使用不同的共識機制、運作方式和編程語言,大多數情況下沒有辦法像傳統金融服務一樣直接地進行資產轉移,不同的區塊鏈網絡之間的關係就像兩條平行線,沒有任何交集。這使得加密貨幣的應用受到很大的限制,也是邁向大眾化普及的一項瓶頸。

根據 CoinMarketCap 網站 2022 年統計的數據,當前市面上流通的加密貨幣數量超過了 20000 種,隨著區塊鏈產業的發展這個數量還在不斷增加。為了對應人們日益增加的資產兌換需求,許多區塊鏈網絡都發展了跨鏈橋的技術,幫助使用者們在不同的區塊鏈網絡間來去自如。

跨鏈橋的功能

人們都已經相當習慣共通的貨幣與金融服務的便利性,像是一個居住在歐洲的人,他可以使用歐元去解決食衣住行等各種需求,街邊的攤販不會拒絕接收他用歐元購買食物。但想像一下有一天這個人睡完覺醒來,因為不明的原因突然出現在地球另一端的日本,即便口袋中還是有不少歐元,他會發現所有的商品和服務都不能用歐元購買。好險錢包中還有一張可用於跨境支付的 Mastercard,靠著這張信用卡與歐洲銀行端的存款,他成功地買到隔天的機票回到家鄉。

區塊鏈的跨鏈橋就類似於這種跨國資產的存取服務,通過託管和協議間的數據交互,用戶可以順利地將某一區塊鏈上的加密貨幣資產,轉移到另一個區塊鏈使用。這種互操作性也是全球金融服務中非常重要的一環,沒有互操作性,國際間的貿易往來將變得窒礙難行。在區塊鏈的世界裡,跨鏈橋除了協助資產流通和使用不同區塊鏈網絡的服務外,它也能幫助用戶分流,以克服部分區塊鏈網絡的速度限制和擁塞問題,像是 Polygon 區塊鏈就常被用來作為以太坊擁塞時的分流網絡。

為什麼需要跨鏈橋?

每一個區塊鏈網絡都有特定的共識機制、代幣、智能合約、資料結構,這使得彼此之間無法直接地進行數據交換。例如比特幣使用的是工作量證明 (PoW) 的共識機制,而 Solana 使用的則為質押證明 (PoS) 的共識機制,在創建新區塊和打包交易紀錄的算法與規則上有根本性的不同。這就很像是一位美國人和一位中國人想要使用自己的語言對話,一邊說的是英文,另一邊講的是中文,如果沒有經過翻譯是無法溝通的。

跨鏈橋扮演的就好像是翻譯官的角色,讓不同區塊鏈之間的數據得以直接地交互,當一端聽到「Bitcoin」這個英文單詞時,跨鏈橋就會在另一端說出「比特幣」這個中文解釋。因此跨鏈橋是不同區塊鏈上的代幣資產得以流通暢行無阻的關鍵,如果沒有跨鏈橋,持有比特幣的用戶想要使用以太坊的去中心化金融 (DeFi) 應用程序時,就必須將比特幣賣出換成以太坊,這麼做將產生交易手續費,並且承擔代幣價格波動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