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互联网医疗,我跟很多人一样,充满质疑和担忧。
互联网能看病么? 没抽血没拍片,医生能确诊么? 要是不能确诊,那钱是不是白花了?
我以为的互联网医疗,跟线下医院的样子很像。
患者:不适症状明显,一堆检查报告,希望医生给明确治疗方案 医生:询问病史,翻阅报告,抛出结果,惜字如金,三分钟结束 实际上的互联网医疗是什么样的呢?
用户提问:
“宝宝四个多月,148天,白天不睡觉,困了就闹,睡就睡十分钟不到,醒了,玩一会儿,继续闹觉,一个白天也就睡三四觉,加起来也就四十分钟,精神状态好,请问医生这样正常吗?怎么样才能让他睡觉?我都没有他精神好,困得不行,昨天一天宝宝就睡了四十分钟,晚上九点多才入睡,早上六点又醒了,我要困死啦”
医生回答:
从这个案例中能看到,实际的互联网医疗,用户不会确定生病了才找医生,大量如案例中用户一样,很焦虑,很多未知问题想问。
而互联网医疗的医生,也不会像线下医生只给出结果,还会洞察用户其他需求、科普知识、安抚情绪、鼓励用户。
并不是说线下医生不好,而是在物理环境限制下,门口的几十位患者也在焦急的等待诊室里医生的垂青。医生们太忙了,根本没时间给某位患者耐心的解释和鼓励,只能快速结束,然后「下一个」。
这些观察让我重新思考医疗在线下和线上的区别到底是什么?
从物理限制和用户需求两个角度,我们能得到以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