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S称为 层叠样式表,即是 Cascade Style Sheets三个词的首字母缩写。每个字母代表的含义不同:
1994年万维网之父蒂姆.伯纳斯-李创立了万维网(W3C),至今天也有几十年了。当初的网页长这样:
这和我们现在看到的web页面相差甚远。出于对于美的追求,在同年,哈肯.维姆.莱 提出层叠HTML样式表(Cascading HTML Style Sheets,CHSS)提议。在HTML的标签上新增了一些属性,比如 bgcolor
、 face
等,也有一些类似<font>
标签来设置文本样式。
在1994年,哈肯.维姆.莱 和 伯特.波斯合作设计CSS,并在芝加哥的一次会议上展示了CSS的建议。这也是CSS第一次出现在Web开发者(不过,那个时候并没有这个职称)眼中。而且在两年之后,CSS 1.0的规范出来了。
经历两年的发展,有了CSS2.0版本,在这之后,还经历了CSS 2.1和CSS 2.2版本的迭代。同时CSS 2.1规范指导Web开发者写CSS很多年。直到后面,也就是大约2015年,W3C规划的CSS工作小组发现CSS发展的越来越快,有关于CSS方面的特性增加了不少,而且不同的特性推进速度都有所不同。也就这个时候,W3C的CSS工作小组为了能更好的维护和管理CSS的特性,该组织决定不在以CSS的版本号,比如我们熟悉的CSS1.0、CSS2.0、CSS2.1
这样的方式来管理CSS。而是将每个CSS功能特性拆分成独立的功能模块,并且以Level 1, Level2,Level 3等方式来管理CSS规范中的特性,比如 CSS3
。
一个CSS特性从提出到成为规范需要经历多个阶段,就像ES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