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离 WWDC 还有十几天的时候,Apple 要推出基于自家 ARM 处理器的 Mac 个人电脑这一消息又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作为两年多2015 MacBook 12寸的用户,虽然对初代蝶式键盘不太满意,但一台超轻薄,且各方面性能也都还可以的设备,确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同时,我也记得用到后期,频频出现的性能不足、发热卡顿,甚至对于一些优化不好的软件,连文字输入都能明显感觉到延时。

而 2018 年的 A12X,不论是跑分,还是实际的多个应用场景下,都已经与功耗数倍于其的 Intel 四核 i7处理器平起平坐,不论将这一成就归给台积电工艺的领先,还是 Apple 多年来在 A 系列处理器上的积累的设计能力。在很多指标上,苹果的 ARM 平台 A系列处理器 CPU 已经超领先 X86 阵营的 Intel 已是不争的事实。

因此我对于运行 ARM 处理器的 MacBook 这一产品形态,还是非常期待的。关于性能,网络上有很多 A12X 与 Intel 的专业对比,这里我想写点对于其它几个焦点问题的看法。

1 无软件可用怎么办?

由于 CPU 底层架构的不同,之前的应用是无法直接运行在 ARM 平台上的,这是被质疑的最多的一个问题。但我觉得,很多人可能高估了这个切换过程的难度,也低估了 Apple 为此已经做了的准备工作。

macOS系统

今天 Bloomberg 的文章指出,Apple 在 2018 年的时候,就基于当年 iPad Pro 的芯片组搭建了一台可运行 macOS 的原型机。所以至少在 2018 年,基础的操作系统已经完成搭建。而且如果这是一项战略决策,Apple应该有个完整的团队一直在做 macOS 的 ARM 适配工作。到现在接近两年时间,主体部分应该已经完成。

而且今天和朋友开玩笑,macOS Catalina 之所以稳定性这么糟糕,会不会是 macOS 的主力研发团队从 2018 年底就转去做 ARM 版本的 macOS,而 Catalina 则是一个临时组成的新团队来负责)

日常应用

首先,Apple 自家应用,如 iWork 套装、Safari、Music 等一切预装在新的 MacBook 中的应用,都毫无疑问会在第一时间获得完整的支持。而对于很多用户来说(比如我),这些应用,配合一个完整版的 Safari 浏览器,已经可以满足多数日常的工作生活需求。

在 SaaS 大行其道的今天,3A 大作都可以在线玩了,我的电脑盲老婆已经是某不知名在线 PS 软件的付费用户了,还有什么应用不可能在线完成呢?放眼未来,浏览器这一界面,将会在未来的计算设备上大放异彩,承担更多的功能角色。这个趋势对于已有完整浏览器生态的 ARM 平台来说,无意是极大利好的。

因此,对于日常应用来说,ARM 版本的 macOS 在第一时间应该就能满足需求。像我这这种,打字上网听音乐的用户,首发直接切换是没有任何压力的。

专业影音应用

和日常应用一样,类似 FinalCut 等苹果自家应用,大概率会在第一时间获得支持。和苹果绑定多年的影音行业应用,由于 ARM 平台出色的多媒体性能,也有足够的动力去进行适配。毕竟在视频渲染、CAD 文件打开等应用上,A12X 的性能已经超越了一众 4 核 i7 处理器,未来的 A14 或者 A14X 只会更强。

软件开发

我不是开发人员,但大约 10 年前读书的时候做的是分子动力学模拟,由于运算量大,所有任务都是通过 SSH 连接到远程计算机集群来执行的,本地计算机只做简单的代码编写工作。

而如今,各种开发环境的云端部署已经司空见惯,微软还推出了 CodeSpace 这一项目来为远程开发进一步推波助澜。可以想象,未来的软件开发对本地环境的依赖只会越来越低,所有的编译、调试,运算、模拟,都可以由云端性能更强、利用率更高的计算单元来完成。

Linus 大神之前说过,MacBook 是最适合给 X86 + Linux 架构的服务器做本地开发的设备,因为开发的所有的程序都可以在原生本地环境直接测试。虽然大神说的是对的,但我也相信这些都是暂时的。短期内,用户可以牺牲一部分体验,远程接入云端虚拟出来的 X86 + Linux 的开发环境;长期来看,基于 ARM 架构的服务器已经在快速发展中,未来服务器端的市场到底是 Intel 还是 ARM,现在还不从而至,但一定也会面临一场腥风血雨。

Catalyst 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