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ket 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员在 20 世纪 80 年代早期提出的,所以也被叫做伯克利套接字。伯克利的研究者们设想用 socket 的概念,屏蔽掉底层协议栈的差别。第一版实现 socket 的就是 TCP/IP 协议,最早是在 BSD 4.2 Unix 内核上实现了 socket。很快大家就发现这么一个概念带来了网络编程的便利,于是有更多人也接触到了 socket 的概念。Linux 作为 Unix 系统的一个开源实现,很早就从头开发实现了 TCP/IP 协议,伴随着 socket 的成功,Windows 也引入了 socket 的概念。于是在今天的世界里,socket 成为网络互联互通的标准。
在使用套接字时,首先要解决通信双方寻址的问题。我们需要套接字的地址建立连接. 接下来,我们重点讨论套接字的地址格式。
/* POSIX.1g 规范规定了地址族为 2 字节的值. */
typedef unsigned short int sa_family_t;
/* 描述通用套接字地址 */
struct sockaddr{
sa_family_t sa_family; /* 地址族. 16-bit*/
char sa_data[14]; /* 具体的地址值 112-bit */
};
在这个结构体里,第一个字段是地址族,它表示使用什么样的方式对地址进行解释和保存。地址族在 glibc 里的定义非常多,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这里的 AF_ 表示的含义是 Address Family,但是很多情况下,我们也会看到以 PF_ 表示的宏,比如 PF_INET、PF_INET6 等,实际上 PF_ 的意思是 Protocol Family,也就是协议族的意思。
我们用 AF_xxx 这样的值来初始化 socket 地址,用 PF_xxx 这样的值来初始化 socket。我们在 <sys/socket.h> 头文件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两个值本身就是一一对应的。
/* 各种地址族的宏定义 */
#define AF_UNSPEC PF_UNSPEC
#define AF_LOCAL PF_LOCAL
#define AF_UNIX PF_UNIX
#define AF_FILE PF_FILE
#define AF_INET PF_INET
#define AF_AX25 PF_AX25
#define AF_IPX PF_IPX
#define AF_APPLETALK PF_APPLETALK
#define AF_NETROM PF_NETROM
#define AF_BRIDGE PF_BRIDGE
#define AF_ATMPVC PF_ATMPVC
#define AF_X25 PF_X25
#define AF_INET6 PF_INET6
sockaddr 是一个通用的地址结构,通用的意思是适用于多种地址族。
/* IPV4 套接字地址,32bit 值. */
typedef uint32_t in_addr_t;
struct in_addr
{
in_addr_t s_addr;
};
/* 描述 IPV4 的套接字地址格式 */
struct sockaddr_in
{
sa_family_t sin_family; /* 16-bit */
in_port_t sin_port; /* 端口口 16-bit*/
struct in_addr sin_addr; /* Internet address. 32-bit */
/* 这里仅仅用作占位符,不做实际用处 */
unsigned char sin_zero[8];
};
我们对这个结构体稍作解读,首先可以发现和 sockaddr 一样,都有一个 16-bit 的 sin_family 字段,对于 IPv4 来说这个值就是 AF_INET。
接下来是端口号,我们可以看到端口号最多是 16-bit,也就是说最大支持 2 的 16 次方,这个数字是 65536,所以我们应该知道支持寻址的端口号最多就是 65535。关于端口,我在前面的章节也提到过,这里重点阐述一下保留端口。所谓保留端口就是大家约定俗成的,已经被对应服务广为使用的端口,比如 ftp 的 21 端口,ssh 的 22 端口,http 的 80 端口等。一般而言,大于 5000 的端口可以作为我们自己应用程序的端口使用。
下面是 glibc 定义的保留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