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聽眾朋友大家好,我是「微讀」,歡迎收聽「微讀電台」。時間過得很快,現在已經是九月的最後一個禮拜,很快就要進入十月。十月份的連續假期蠻多的,不知不覺十月很快就過了,接著就是十一、十二月,然後就跨年了。我不知道是不是年過三十,總覺得時間過得特別快,真的如「白駒過隙」。

今年我也完成了不少新目標,改天有時間再跟大家分享。在這裡也提醒大家,如果還有什麼計畫還沒完成,最後三個月是衝刺的好時機,一起加油吧!


本集主題與新書介紹

今天一樣是老朋友「線上為你說書」的時間。今天要帶來的這本書也很特別,是由時報出版的《妖讀》,邀請我來閱讀這本書。最近邀約讀書的機會越來越多,我會精選一些比較吸引我的內容來閱讀和撰寫書評,因為畢竟時間不多。

這本書之所以打動我,主要是因為編輯在信中提到,看完這本書後,未來不論是接案跟廠商協商,還是尋找合作夥伴,這本書都能提供很多方向和建議。看完之後,我確實覺得很實用,於是就答應了,果然這本書也給了我很多實用的啟發,等一下會在節目中跟大家詳細說明。

今天的主題是《比答案值錢100倍的是問題的能力》,作者是史蒂芬·巴比特(Steven Bobbitsky),書名為《50個問題為自己爭取更多》。在說書之前,想先介紹這本書的兩位作者,他們都是訴訟律師。律師需要經常與人打交道,協商和談判能力非常強。因此,由他們來撰寫這本能提升談判、表達和邏輯思考的書,對我來說非常有吸引力。

這兩位作者除了是訴訟律師外,也共同創辦了一間名為 SACSAK 的訓練機構。我上網查詢了一下,這家公司成立於1980年,由作者之一的史蒂芬·巴比特創辦,主要業務包括專家證人訓練、證詞準備、模擬審判、報告寫作、個別諮詢一對一輔導以及出版相關教材。他在書中也分享了如何說服潛在客戶、製作線上課程和培訓客戶等經驗。簡單來說,這是一家專門提供談判技巧和協商能力培訓的顧問公司。

因此,由這些專家們寫出的這本書,就像是一個提問資料庫。你可以從這些經驗豐富的專家身上,學到如何精準提問,以獲得自己需要的資訊。這本書是基於豐富的實戰經驗與分享,提供了許多實用的建議。

我曾在不少書中讀過一句話,大意是「提出一個好問題永遠比找到答案更重要」。會提問早已成為現代人的必備能力。然而,我們從小到大的教育只教我們如何學、如何答,卻很少教我們如何問。而這恰恰是拉開差距的關鍵。會提問的人能直接抓到核心,解決問題事半功倍;不會提問的人只能四處亂試,處處碰壁,好不容易才摸到一點方向。當你還在原地打轉時,那些懂得提問的人早已走在你前面。

特別是在AI時代,提問的重要性更是被放大。因為答案AI都知道,但怎麼問AI教不了你。有用過AI的人都懂,問題問得好不好,直接決定了答案的品質。所以提問這件事,不會因AI的出現而變得不重要,反而會越來越重要,甚至可以決定一個人未來的成就。


如何學會好提問:實用案例分享

那麼,到底該怎麼學會好提問呢?或許今天介紹的這本《50個問題為自己爭取更多》可以幫助你。書中整理了50個關鍵問題的資料庫,能幫助你挑選出更精準、有效的提問方式,讓你在任何情境下都能問出真正關鍵的問題。

接下來,我將分享我在書中看到幾個有趣且好用的問題,推薦給大家。書中畢竟有50個問題,我無法全部講完,有興趣的朋友歡迎自行閱讀。

1. 協商的開場白與對象

書中提到的第一個亮點,也是協商成功的要件之一,就是找到對的人。書中一開始就列出許多看似簡單卻非常實用的問題,像是「你是從哪裡知道我們的?」或是「你最近還好嗎?」這些問題聽起來很普通,但作者強調:掌握的資訊越多,協商成功的機率就越高。

即便只是簡單的一句「你最近還好嗎?」,也可能讓你探聽到意想不到的資訊,進而展開更多話題。這招我經常在做業務時使用,我常常向國外的客戶噓寒問暖,從他們的回答中可以探聽到一些資訊。例如,當他們談到生意,我就可以進一步擴展話題,介紹我的新產品。當他們提到最近在參展,我就可以問他們在展覽中看到什麼新奇的產品,對哪方面感興趣。這些閒聊聽起來像是家常,但實際上你是在獲取更多的資訊,更了解潛在客戶的需求,以及他們有什麼東西還未被滿足。

作者也特別強調,協商要成功,你獲得的資訊越多,就越有可能達成雙贏的局面。最好的結果不是你死我活,而是雙方都得到自己想要的。要達到雙贏,就是「Give and take」,你提供資訊,我做出讓步,如此一來一往,協商才會真正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