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ages.unsplash.com/photo-1537365587684-f490102e1225?ixlib=rb-4.0.3&q=80&fm=jpg&crop=entropy&cs=tinysrgb

蛤! PDCA 我聽過啊! 可是跟跳舞、節奏有啥關係阿 ???

別急! 待我娓娓道來。

PDCA 是什麼?

PDCA 是 Plan (規劃)、Do (執行)、Check (檢討)、Action (行動), 四個英文字母的縮寫,源自於美國物理學家休哈特 (Walter Andrew Shewhart) 所提出,後在1950年代由美國戴明博士 (William Edwards Deming) 將之推廣應用,成為管理學廣為人知的戴明循環 (Deming cycle)。

<aside> <img src="/icons/book-closed_gray.svg" alt="/icons/book-closed_gray.svg" width="40px" /> 很多人都以為 PDCA 是戴明博士所提出的,其實不是喔~ 是休哈特,戴明是將其發揚光大的集大成者。

</aside>

當初的時空背景為世界大戰後,各大工業國家飽受戰火摧殘,急需重整復興,當時僅北美洲有能力生產商品,也因此美國製商品遍及全世界,因應製造需求而造就了許多管理理論,而PDCA就是其一。

透過事前的規劃,擬定執行的計畫,在行動執行後進行結果的檢討與核對,確認目標與實際的落差,進而進行調整與修正以準備下一次的執行與行動,藉此持續的 PDCA 循環來達成目標或持續改善的一個過程。

PDCA 的應用場景?

應用場景從生活日常的採買計畫、旅遊規劃、婚禮企劃,到企業組織或團隊的專案執行、合約協商、國際談判等都使用的到 PDCA,有助於計畫執行的高效與目標達成,可說是管理界的瑞士刀 (就恨自己不是馬蓋仙><)。

如何應用 PDCA?

舉個職場中的會議 PDCA 為例,老闆交辦阿E召開一個跨部門的會議,討論客訴問題的處理與預防,於是阿E沒急著發會議通知,而是先與老闆確認會議相關的訊息,如客訴事件、需與會部門的人員名單、開會資料、會議地點與時間等訊息,這是發出會議通知前的 Plan (規劃)。

阿E在確認完相關訊息後,發出了會議通知,來到了會議當天,老闆與其他部門的同仁皆進到了會議室,就一位關鍵的客服經理還沒來,老闆問阿E人呢? 阿E趕緊拿起電話聯繫,才知道該經理今天休假,之前的會議通知因故該經理未收到所以也不知道要開會,眼看著滿場會議室的人員都等著開會,情急之下阿E請該經理配合開視訊的方式,一起參與這次的會議,好在會議順利地結束了。這是 Do (執行) 的實際,計畫總是趕不上變化,理論與實際總是存在落差。

會後老闆找阿E來喝咖啡,討論這次會後有什麼地方可以做得更好? 有那些部分是這次沒有考慮周詳的? 這是事後的 Check (檢討)

阿E回答說他發出會議通知後,並未確認所有人都有收到通知,亦未確認大家能不能與會,所以下次的會議規劃他會特別注意確認,確認有沒有收到通知? 確認人員能不能與會? 確保任何已知的風險,並規劃風險的應變,因此他想到可以利用outlook中的 ” 要求讀取回條 ” 來確認大家都有收到他寄的信件,並利用 ” 使用投票按鈕 ” 請所有人不管是否能與會都必須進行投票以確認與會人員,而當阿E未收到讀取回條或未收到投票回覆時,他可以個別進行電話確認。這是事後檢討的修正 Action (行動)。自此次的教訓後,阿E發現意外事件越來越少了~

PDCA是個循環,在循環的過程中讓事件更臻完善。

來點節奏感的 PDCA

PDCA 因應不同的場景應用,其各階段的時間與所花費的精力並非平均分配,以上述例子來看,Check (檢討)若能伴隨 Do (執行)之後來進行,便能及時發現偏差並做修正,借用音樂的音符與拍子來解釋,PDCA 就像音樂的音符,光有音符並無法彈奏出悠揚的樂曲,必須加上拍子讓樂曲產生韻律與節奏感,同樣的道理,PDCA 在實務的應用應該會長成像這樣 PDCA 或 PDCA (底線代表在底線內的音符需要在一拍內完成),而非執行後不追蹤或等到事發多日後才來善後,差別在於主動出擊還是被動因應,而該次的偏誤經驗更需記錄下來至下次的 PDCA 循環,持續不斷的進化與進步。

所以能體會為什麼說管理是藝術了嗎? 同一首樂章,同一組交響樂團,由不同的指揮所演繹,會呈現給聆聽者不一樣的感覺,而 PDCA 亦是如此,同樣的事件,同樣的團隊,由不同的領導者會呈現不同的成效與結果。就像同一把瑞士刀,馬蓋仙就是比我會用,我只會拿來拆信><

一張圖搞定 PD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