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ide> 📖 开始阅读于2019,结束阅读于2020.5,于Kindle📲。

</aside>

<aside> 💡 一直很喜欢这一类的纪实性的讲述民国前后题材的小说,这一本台北人更是参杂了社会变迁,过去辉煌,人物转变等等,因为国民党撤退到台湾以后所发生的各种各样的事情,题材十分广泛,也因为发生在同一时期所以有一致性。 里面的好几篇都让人印象深刻,比如对那些在过去有着辉煌经历的人,那种自信和气质似乎已经刻在了骨子里,举手头足见总是能展现出来,也许现在住的地方变得简陋,生活变得朴素,但是言语谈吐和气质依旧在那里。有时也因为时代的变迁,所以令人感到唏嘘。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我以后会买实体书再读一遍的书,到时候如果还记得这篇文章,那就再继续说一些吧。这次匆匆写下感想的确是着急了些。

于2020.5.29 芝加哥 晴

</aside>

<aside> 📖 「第一部」开始阅读于2019.2,结束阅读于2019.4; 「第二部」开始阅读于2020.6,结束阅读于2020.6。

</aside>

<aside> 💡 本书购买于2018夏季于上海,并于2018年8月底带到美国。

书中一段关于二战期间的事让人印象深刻,特别是有一段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描写。书中雨田具彦的弟弟亲身参与了这一事件,弟弟本是一个从小弹钢琴的人,正如书里写的那样“哪里会有为砍头而出生的人”?回来以后,弟弟便自杀了。读完这段,心里十分不是滋味,各种情绪一起涌了上来,五味杂陈。 书中关于免色的部分同样令人深刻,无论是后来对他家的仔细描写,还是他的生活、行为等等,总之一切都让人觉得完美且恰到好处,似乎是让我向往的。他说:“有时我一下子冒出这样的念头:在这个世界上无论我成就了什么,无论事业上取得了怎样的成功、积累了多少资产,我也终不过是将一对遗传因子从谁那里继承又引渡给谁的权宜性、过渡性罢了。”这一点也没有错,但我似乎现在还没有拥有这个想法的念头,等有一天能像免色那要悠然地、自然地、坦然地说出一句“权宜性和过渡性罢了”便足够了吧。 “年纪轻轻成为传说几乎没有任何好处。或者不如说那甚至是一场噩梦。一旦那样,漫长的余生就只能摩挲着自己的传说来度过,再没有比那更无聊的人生了。”也许是村上春树这是对每一个人的安慰,又或许是一种鼓励,仿佛在说“瞧,他们现在比我好,那又能怎样呢”。 对本书摘录了许多语段,得空时候再整理出来吧。

于2020.6.14 香槟 晴

</aside>

<aside> 📖 开始阅读于2019.4,重启阅读于2020.4,结束阅读于2020.6,于Kindle📲。

</aside>

<aside> 💡 「丰饶之海・第一卷・春雪」结束阅读于2017.5,那时候便决定晚点再读第二卷,没想到拖了三年了。

本书中提到了一篇名为“神风连史话”的文章,本以为和本书没有太大关系只是影射了其中的精神罢了,没想到它却是整本书的核心,无论是勋本人的行为与思考,还是他的终局都被深刻影响着。 书中自始至终都贯彻着极右的思想,并且透露着三岛的美学(暴力与肉体),在这一本书展现得淋漓尽致。 其中第九章以大量的篇幅描写了剖腹自杀的情节,其中每位自刃者都有一大段细致的描写,这包括了如何去做、以及在此过程中会遇到的具体事宜和场面,描写十分真实,当然也充满血腥。这不禁让我意识到三岛最后也以同样的方式自刎,也就是说在他做下那个决定之前一定已经在心里无数次想象过那人生最后的画面。 书中的第十五章有很多关于当时经济状况的内容,讲述了日本战前因惧通货膨胀造成后续难以弥补的后果,日本当局决定继续维持金本位。那时候这个民族所展现出来的韧性也足以说明后来日本在东亚的崛起也不仅仅是运气和机遇所致,还有一定的必然性。但历史又告诉我们,后来对华侵略战争战败成为定局,这一切幻化成了泡影,让这个国家变成了另一种样子,此时我对这场战争又多了些复杂的情绪。 接下来的二十一章里有一段对英美势力谄媚、政界与财界腐败、还有军阀与贫民等的描写细致且全面,我虽没有经历过那样的年代,却能感受到那是一种怎样的绝望、无力,我似乎也更能理解一些书中的思想了。 我早已猜到了故事的结局,从最开始时便是,我一步步看着剧情的发展并最终走向我能想到的结局,没有意外,也没有更多的评价了。 下一册我计划着秋天再看吧。

于2020.7.3 芝加哥 晴

</aside>

<aside> 📖 开始阅读于2018.7,结束阅读于2020.6,于Kindle📲。

</aside>

<aside> 💡 短篇小说集,主题都和夜晚有关系,情节设置较为巧妙。 每一章都是一个独立的故事,所以这本书十分适合每个晚上拿出来读一章节再睡,我便是这么做的。有时候忙了就忘记了,偶尔心血来潮就拿起来读一礼拜。好在只要每次读完一章,剩下的拖多久都没有关系。 印象最深的一章是蔡骏写他的狗离开的那晚,那天是他们的最后一夜。

于2020.6.11 芝加哥 雨

</aside>

<aside> 📖 重启阅读于2020.7,结束阅读于2020.10。

</aside>

<aside> 💡 本书购买于2015夏季于香港,并于2015年8月底带到美国。曾于同年阅读了半卷,因各种原因没有读下去,遂决定重新开始看。

這個版本的序有一段是這麼說的:“我的散文集在大陸本屬禁書之列,倒無話可說——殺無赦。後來不知怎地一本本出版,還以為世道清明了,隨後才發現被刪得體無完膚,一本書竟達百餘處。我們對此早就習以為常。在寫作的一以上,閹割難道會比極刑更好嗎?君不見日漸式微的審查制度,靠不斷修復加固築起新的高牆——這卡夫卡式城堡的權力,植根在我們心中,與恐懼相連,並由此對每個人發號施令的城堡。它刪掉的與其說是漢語寫作中的某些細節,不如說是一個古老文明的靈魂。” 當年大一大二讀的時候想著“總會好的吧”;如今再次拿出來看卻感慨萬千,心裏更是五味雜陳。也許這個世界本就是被顛倒重置的往復循環,好一時壞一時,我們置身其中,孤立無援,誰又能獨善其身?

于2020.6.21 芝加哥 阴

本段來自「巴黎故事」 “巴黎是個很難描述的城市。那些敢於描述巴黎的人八成都是遊客。” “北京和巴黎同是皇城,但少有相似之處,而巴黎倒是讓人想起上海。也許正如法國這個詞是陰性的一樣,巴黎帶有一種陰柔之美 。” “他問我是否喜歡巴黎,我說我喜歡漂泊,而並不太在意途經的地方。我的回答令他大失所望,在法國人眼裏,巴黎是至高無上的。” 就像在我眼裏上海是至高無上的,這似乎又是一個相似之處。我也很難去形容上海是一個什麼樣的城市,現代的外表下包裹著陳舊的氣息,味道醇厚豐富,難以用言語輕易描述完整。去年計畫著歐洲之行,第一站便是巴黎,現在看來行程要被拖到不知道哪年了。我想像那是一個歷史感和娛樂性並存的城市,濃厚的文化氣息充斥在一條條古老又整齊的街道上,但又夾雜著新潮,給人奇妙的感覺。

于2020.9.28 上海 晴

这是一本北岛的散文集,我很庆幸自己看到了好无删节的原版,里面有大量的关于当年天安门事件的情节。比如在世界各地遇到的因为此事被迫流亡海外的人们,他们大多充满抱负、死里逃生,最后安身于世界一隅,有的悠然自得,也有的郁郁寡欢。话说回来,北岛本人也是这流亡者们中的一员,在异乡看到同样境遇的故人,总会有别样的情感吧。这本书正是以每个人物出发,每一篇散文都是一个人的故事,少则几年多则几十年的经历被几句话草草概述,轻松的背后是多少辛酸和沉重;这些散文又以地域划分,法国、美国、南非、德国等等,你被书里的故事拽着路过这个偌大的世界,你永远都不会知道这背后还会有多少不为人知的沉沉浮浮。

于2020.11.5 上海 晴

</as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