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拉地語(Marathi)擁有超過一千年的文學與文化傳統,是印度最古老且最具深度的語言之一。以下是其豐富文化資產的幾個重要面向:
一、文學傳統
1. 早期文學(公元12–13世紀)
- 馬拉地語文學的早期代表人物是聖者訶那帕(Sant Dnyaneshwar),他於13世紀用馬拉地語寫成《Dnyaneshwari》(訶那帕註釋《薄伽梵歌》)。
- 此書用簡明平易的詩句向平民解釋複雜的梵文經典,是印度地方語言靈修文學的里程碑。
2. 聖者詩歌(Bhakti 運動)
- 14至17世紀,**巴克提運動(Bhakti Movement)**盛行,馬拉地語詩人如:
- Tukaram(圖卡拉姆)
- Namdev(納姆戴夫)
- Eknath(艾克納特)
- 他們的詩歌(abhang)深具靈性,歌頌毗濕奴(尤其是Vithoba)之愛,並強調神人平等、個人信仰與內心虔誠。
3. 現代文學
- 19世紀至今,馬拉地語誕生出許多重要小說家與詩人,例如:
- Vishnu Sakharam Khandekar(第一位獲得印度賈南比特獎的馬拉地作家)
- P. L. Deshpande(幽默與社會觀察大家)
- Namdeo Dhasal(達利特詩人、政治激進分子)
二、戲劇與民間表演藝術
1. Tamasha(塔馬沙)
- 一種流行的馬拉地語民間劇場形式,融合音樂、舞蹈與即興對話。
- 常以諷刺和社會評論著稱,表達人民生活與宗教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