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黎丰
今天的我们对于摄影的理解似乎更多放在画面、构图、虚化上,但是当我们过一些年再回顾那些画面的时候,似乎很难从中间去提炼什么。在当今的时代,我们以及可以轻松的拍摄“美丽”、精巧“构图”、刀锐奶化的画面,有些甚至放大许多倍也能够看清毛孔。飞速发展手机摄影和 AI 都能够帮助“不会”摄影的人拍出“好”的照片,并且能随时随地分享。那么如今的摄影到底应该是怎样的?
实际上关注我的人都知道,我对于摄影在国内的发展一直是带有“不如日本更不如西方,但我们也需要找到自己的路去突破”的态度。因为,很多理论的沉淀,我是抱有比较悲观的态度,毕竟摄影这饭吃不饱,更不要说吃好了。
但无论如何,任何时代,总有一些资料是可以去查看和阅读,总有一些人愿意记录一些不同的东西。
今天我们喜欢“决定性瞬间”,是因为这个词实在太过于有力量了,说出这个词似乎就已经带有一种阶级高度,可以鄙视所有其他的拍摄。这个词在美国的二十世纪上半叶也一统天下,那个时候美国有一种“严肃摄影”的风气,黑白、客观、决定性、瞬间等等,有这些元素,似乎才能算得上真正的摄影。
©️ 罗伯特.弗兰克
罗伯特.弗兰克的摄影作品却给当时的美国带来了极大的震撼,也给“决定性瞬间”和“客观性摄影”带来了挑战。在某些角度来说“决定性瞬间”和“客观性摄影”并不是一种错误,就像文艺复兴之前的充满神性的绘画一样。我们不能说他们是错误,只是从今天来看,更多是一种禁锢。
©️ 罗伯特.弗兰克
©️ 罗伯特.弗兰克
©️ 罗伯特.弗兰克
©️ 罗伯特.弗兰克
在此之前,人们对于摄影的态度是严肃的,对焦、曝光、构图虽然不能说是教条,但是摄影学生必须学会并且摄影师们习以为常的“习惯”。如果说一张照片没有好的对焦,曝光又不正确,那么本身似乎就无法作为"作品"而成立了。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罗伯特.弗兰克的《美国人》充满了颓废和失落确确实实给当时的美国人带来了极大的震撼,这种失焦、慌乱、邋遢、颓废的表达,一方面带来了视觉上的“新鲜感”,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确实真实的记录了繁荣的美国表层下面的荒诞。
“没有意义的模糊,粗糙的、灰雾的、倾斜的地平线、大面积的歪斜。” 是当时摄影“学院派”的评论,但依旧难以阻挡这种真实的荒诞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并发出力量。
高梨丰本是日本大学摄影专业的学生,但在毕业之后,他对摄影感到迷茫,直到进入桑泽设计研究所之后,才有意识地开始摄影。
发生在高梨丰身上的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是他的《您幸苦了》作品集。这本作品集是当时高梨丰邀请了一些社会名人到他的影棚拍摄得来的,无论是方法还是技巧,都获得了很高的评价,让他名声大噪。但是他本人却非常生气,认为“这样的作品能够获奖真是不可思议”,于是下定决心要 “让他们知道,我的作品不是这样的”,从而决定走到街头去进行创作。
这个时候,罗伯特.弗兰克给高梨丰带去了灵感。
©️ 高黎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