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

這本書的大名從二年級就不絕於耳,偶然的發現台科圖書館有就借出來看了,從Bank3.0到4.0,談論的內容已經不再單單談論通路網路化、app化而已,第一原理的概念在此書不斷被強調,我認為最直接、迅速了解他的精神還是看演講比較快,這本書的敘述我都盡量保留原書口語,以方便我日後回頭細細觀看。

Bank 4.0 and the Future of Financial Services

作者

Brett King,也是此書的作者,在金融業面對科技革新的衝擊下寫下了此書,他同時也是Moven的創辦人,是全球第一間提供手機下載app開立銀行帳戶的企業,這也與他在文中所提的「First Principle Thinking」有關,如果客戶要獲得銀行的任何服務,還得先跑一趟實體分行,那很抱歉,你即將被淘汰。


2012年,行動裝置的普及化確立了銀行對數位通路的建立不再遲疑,客戶每天都會使用科技來獲取服務,而大多數的銀行採取的策略是漸進式的轉型,講白了點就是把原有服務數位化呈現,而產品及流程仍然相同,僅將手機銀行、網路銀行定位為傳統延伸,Bank 4.0 談及的議題,就是從multi-channel進化到omni-channel乃至digital omni-channel,最終人們都只會通過數位通路取得服務。

在一些第三世界如中國(支付保、微信)、肯亞(m-Pesa)、印度(Paytm)等地,一些非傳統銀行業者正採用不同於傳統銀行提供服務的方式,在支付、基本存款、微型貸款等其他領域發起挑戰,是建立在手機上客戶使用的情境,而這些科技公司所遵循的是以使用者行為導向(customer-oriented),而非實體分行的流程、規章。

面對許多從未進入分行的金融小白們(未銀族)、以技術為主的科技公司進入市場,無須複製以分行為基礎的業務模式,而需專注於如何取得銀行核心功能,讓銀行重新思考如何將服務嵌入客戶的世界(場域金融)。


第一章:回到第一原理

何謂第一原理

文中以二戰乃至二戰後太空競賽舉例,說明太空火箭的發展歷史,說明了何謂類比設計法(design analogy),也就是隨著知識進步與技術改良,回頭尋找現有設計受限於過去限制的解決方案,這也使得工程師的思考受限於原有模板優化而非革命性的進步,Elon Musk建立了三大業務SpaceX、Solar City、Tesla,運用稱之為**第一原理(first principle)**的觀念,將問題的核心回溯至設計的最初目的,成功開發出可重複利用的運輸火箭,並且使用可在火星上生產的能源。

https://s3-us-west-2.amazonaws.com/secure.notion-static.com/64c0148f-aa16-443a-9d35-88e922b2e9bc/Untitled.png

銀行與第一原理

那麼,第一原理又和金融業有什麼關聯呢?

倘若要重新為世界打造一個金融系統時,你會設計出一個只為特定國家服務的系統,還是不受地域限制全球系統呢;倘若要重新設計一個銀行帳戶功能時,你會像過去一樣逐步增加功能嗎;倘若要重新設計一個實體分行,你會堅持只收紙質、塑膠的實體貨幣嗎?繼續堅持在申請表格、存摺、卡片、支票簿上使用實體簽名嗎?

現在有些所謂的行動支付,就是將塑膠卡片以代碼化的方式儲存在有NFC晶片的手機裡(line pay綁信用卡、apple pay綁簽帳卡)沒有在貨幣層面有重大變化。

當網際網路(web)與行動網路(mobile)出現時,我們簡單的將以分行為基礎的產品及觀念建構於這兩個通路上,依據實體分行的作業流程設計網頁,卻沒有針對其設計出線上處理特性的申請表 ,許多銀行與監理單位仍堅持在文件上簽名的流程,藉由實體的法律紀錄文件來降低風險,實體簽名仍被當作是唯一且安全辨識客戶的手段,但實體簽名是無法定期檢驗且保證唯一非偽造、複製、盜用,也因此才陸續出現人臉、指紋、虹膜、聲紋等辨識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