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titled

63 年前的 1945 年 7 月,美国科学研究和开发办公室主任 Bush(数字图书馆的先驱之一)在《大西洋月刊》上发表了著名的 As We May think 一文,详细的描绘了技术对于科学家在信息收集、存储、发现和检索方面的应用前景,其大部分分析直到今天依然成立。

2003年我参加南开大学李培老师主编的《数字图书馆原理及应用》时,就曾粗略的看过此文,受到了很多启发。此后便一直想将其译成中文供更多的本科学生阅读,但因为自己疏懒且英文水平很差的缘故,此事一直搁浅,直到本学期上数字时代的图书馆计算机网络系统课程时,强行将此任务布置给学生,学生很不乐意(此文非常长),多次与我交涉,均被我拒绝,后将其作为考试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才无奈完成了此作业,部分学生的作业还重新返作,其中虽不乏翻译可以的,但总体来说不太理想。

幸好省图进修的李博阳同学高质量的完成了此篇译文,让我感动的是她在繁忙的工作和学习压力及带病的情况下挤出时间非常认真的进行了意译,全文语言清新流畅,准确的表达了Bush的意思,可作为研究的参考,我非常仔细的进行了阅读,其中也有一些瑕疵,但我还是尊重作者的翻译,只字未改,原封不动的置于此。感谢李博阳同学,不仅奉献给大家一篇优秀的译文,也完成了我的一个心愿。因新浪字数的限制,兹分两次发布。

特别要说明的是,在本博文发表后,超平老师当即指出南开大学王知津教授组织翻译过,熊澄宇编选的《新媒介与创新思维》(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一书首篇就是它,也就是说已有两个版本,只是自己没有看到,就武断的说是首发,也暴露了自己在研究上不认真的态度,再次感谢超平老师的指正。

Untitled

诚如我们的想象

万尼瓦尔.布什著    李博阳译 | 《大西洋周刊》1945.7

这已不再是科学家们的竞争,所有人都已参与其中。科学家们不再追求其在旧有专业上的竞争力,而是为了一个共同事业,彼此积极交流,广泛学习。这种以有效的合作方式开展的工作是令人振奋的。而如今,对许多人而言,这种合作方式即将结束。科学家们又该如何做呢?

毫无疑问,对于生物学家,特别是医学家而言,他们的工作完全没有因其彼此间的竞争而脱离原有的工作模式。实际上,许多生物学家一直都在他们熟悉的“没有硝烟”的实验室里进行着他们的研究,他们的目标仍与以往大致相同。

步伐迈得最大的其实是物理学家。他们已将学术追求转移到制造一些奇特的具有破坏性的新发明上。他们必须设想出新的举措以应对他们意想不到的结果。他们策划得十分充分以使自己有能力溃败其他竞争对手。他们一直努力地与其盟友——其他的物理学家协同工作。他们从中获得了成就感。他们一直就是一个伟大的团队。如今随着和平的临近,有人会问,他们为之奋斗的最终目标在哪里呢?

1

人类应用科学、使用从研究中开发的新型设备所带了的长久利益是什么?首先,它们增强了人类对自身物质环境的控制力。它们改善了人类“衣、食、住”三方面;增强了人类的安全感,也使人类部分摆脱了自身束缚。它们增加了人类对其自身生命过程的了解,使人类逐步摆脱疾病,延长寿命。它们启发人类了解其身心功能的交互作用,有望改善人类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