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智慧、内涵(一种时间的沉淀物)会吸引富裕阶层的格外兴趣,似乎是一种常见的创作素材。

古代戏剧小说,不乏寒门书生迷倒富家千金的故事,如今霸道总裁爱上都市打工女之类,亦屡见于电视。

一直以来,有这么一个潜在的社会叙事,人通过读书、习文艺,日积月累,就可获得富裕阶层垂青,或者说,可获得财富之上的东西。

但我们似乎极易搞混目的和手段,「读书、习文艺」是通往「知识、智慧、内涵」的方式,但不意味着仅「读书、习文艺」,可以凭空诞生出什么,若仅是消耗点时间,连笔记感慨也不曾留下,不过是在电影院、歌剧院、演唱会交了门票费办了,哪能诞生什么内涵。

要搞出「知识、智慧、内涵」,就必须有产出。

苏格拉底从贫寒出身到受人敬重,经过了艰苦的求索。他爱智慧,不光想想就了事,而是搞出了一堆名堂,比如他因「Socratic method(反诘法)」成西方伦理学或道德哲学的奠基之父,他被认为是理性主义和知识主义的发端,他为捍卫自己的宗教信仰而从容赴死 —— 所有这些,都以文字作品的方式展现了,且至今仍有巨大价值。

曹丕在《典论·论文》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将产出抬高到了极致。

然则对大部分人来说,摇起笔杆子创作出一些东西,在任何时代,于社会、于他人,都不会有啥价值,故不成家(小家大家),也就遑论有多少内涵。我曾经想将自己订阅号称作白日梦客栈(可惜被抢注),以应对朋友的诘问「你怎么知道你写的东西别人没写过」,写出作品像是在荒野构筑客栈,偶尔有迷途的旅人进来读过了,就算小有成就。 孔子是落魄贵族,佛陀是王子出身。所以与其向往物质贫乏者习文艺能超乎财富之上,不如坦诚富裕者从事文艺更能散发迷人光芒。

《论语·学而》中,子贡问「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答「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倒是提出了一种极好的习文艺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