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s/mIdnWdyw8XOErlK0n3oXJw

多抓鱼已经成立三年了。具体是哪一天成立的,我和陈拓都说不清,最近还为第一次开周会的日期争执了一番。无论如何,正式作为一个团队开始办公,是 17 年 2 月的事。那么就在 2020 年 2 月的最后一天写一点感想吧。说起来最近我才有了在做企业的感觉,或者说终于(阶段性)明白了企业是怎么一回事。之前都蛮轻松的,好像玩着玩着业务就已经做起来了。现在想想虽然有自己天生乐观,总是对痛苦选择性遗忘的原因,但总体来说是因为之前做的并不是一个真正厉害的企业,只是一个还算不错的创新产品而已,实际上距离一家持续增长且抗挫能力强的企业还远得很。开始一个项目,解决一个问题,获得小小的认可,都不难。但单靠一款产品,一个垂直服务,绝对支撑不了一家伟大的企业。企业的竞争力,不在于解决单一问题的能力,而在源源不断地解决关联问题的能力。给出一个最优的方案,和源源不断给出高效的方案,是两件完全不同的事。前者是解决确定问题的专业优势,后者是解决不确定问题的成本优势。当然这两者不是互斥的,先有前者,然后才有机会演化出后者。企业诞生之前人类就有无尽的创造性成果。不是说企业一定就能具有更优的生产技巧和创造能力(相反我相信创造源于个体思考),而是说企业这种组织形式在长期的创新事业中更有成本效率。所以企业家的使命不是自己成为超一流的专家,而是可以组织一群专业人士从事自给自足的创新性生产,变成可以经济发展中可以依靠的稳定力量。大部分创业者都是专家,这是不冲突的,白手起家时你也没有组织可以管理,你的专业优势使你获得了早期的竞争力。但专家创业必须注意的就是:你选择的是做企业,而不是科研,你一定要尽早把组织能力提在第一位。所谓「企业」这种经济组织形式,不就是在面向市场推出新产品时,内部生产成本远远小于外部采购成本吗?能自己或者少数几个人解决的短期问题,干嘛选择做企业呢。成熟企业推出新产品的成本低,并不只是因为它们拥有忠实的消费群体,降低了市场认知成本。更是因为当代企业最大的成本就是组织构建。用大白话说就是找合适的人才,搭建生产线,培养团队默契和工作熟练度,这一套操作本身就是当代企业最大的成本。协作分工和经验积累对于企业来说是越多产越低成本的。优秀的组织一定是在原有结构的上源源不断地产出,这样内部生产成本才能远低于外部市场。如果做了一款产品就原地解散,当代企业的成本是不可想象的。这个道理说起来容易,但真正需要「推陈出新」的时候,你才会明白它的厉害。最近在家里看松田幸之助的创业语录,我就发现无论多么厉害的企业家,其实都有些幼稚的理念和夸张的宏愿。在创业之前看这些,我会觉得他们也不过如此。但现在我却会觉得惭愧:敢于在所有人面前大声而坚定地讲出自己理念和梦想,并且愿意投入毕生精力去实现,本身是相当令人敬佩的行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建立一个目标明确的组织,而不是因为怕说错,怕做错而让组织失去方向。重要的不是说得对,重要的是说出来。不可能靠个人实现的宏伟理想,说出来才可能协同他人一起去实现。毕竟对企业家个人来说,事业也没有对错之分,能抓住的只有内心的渴望而已。被困在家的这一个月,花了比较多的时间做园艺。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对园林花草一直保有极大的热情。我就是那种带着强烈的原始基因的人,看到炭火就觉得安全,种点东西就能获得极大的成就感。如果不做公司,我就会选择成为个园艺家。有趣的是种植和营商追求的都是「growth」,在 growing something 的过程中我突然领悟到这世界上有两种不同类型的种植家,也有两种不同类型的公司。第一种是种农田的,他的首要目标就是客观的产量。只要能够提高产量的做法都值得尝试,最大化土地利用率,用精确的公式规划好收成,根据市场的需求改变作物的选择。提升收入一方面依靠种植技巧,但更依赖于扩大土地面积。 第二种是种花园的,他的首要目标是拥有一个最美的花园。做一个耐看的花园需要长期的规划,并不能一年有一年的收成,在这个过程中讲求的不是土地利用率,甚至要为植物的长期生长留有余地。提升收入不是通过扩张,而是通过对美的领悟力,精心维护,时间自会让花园增值。 这两种种植有其共通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气候和地理,注意施肥和病虫害的管控等等(相当于任何企业,专业能力和组织能力都是基础功课)。但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事业:一个是农业,一个是美业。工作内容虽然相近,在实际的营业性质上却相去甚远。前者的目标是收成,后者的目标是美。当然你也可以拥有油菜花田的美景,观感上不是那么非黑即白,主要还是在于你的初衷如何。就初衷来说,前者让人得以存在,后者让人得以获得高于存在的意义。常常有人怀疑美的价值,更勿论怀疑一个囿于自己的经营美学,即便能挣快钱也有所不为的企业。但我认为,美是有实用经济价值的。这并不仅仅包括为观赏美而支付的成本,还包括美对所有观赏者的抚慰和启发,带来的创造力和精神状态提升的价值。美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它的消费方式:观赏,不会使美产生丝毫的损耗。甚至越多人认可美、观赏美,美越是增值的。只有当人们用实用主义去消费美的构件时,美才遭受不可再生的灭顶之灾,从而失去了长远的经济增值。焚琴煮鹤,绝对不是划算的买卖。刮掉圆明园的金箔,砍掉灵隐寺的石刻,能做出这种事的人,绝对是无需考虑成本的盗贼,而不是建筑师本人。花园和农田不是一个定价体系,狮子林也不是把太湖石拆了论斤卖的。美的诡谲之处就在于不可精准定价,亦不可被拆分成平均的单元。如果人人看重的都是可定价收益,那么在一开始就不会存在花园。最近总有人说豆瓣的没落。好像只有做成头条,才是价值增值的唯一解。但我觉得豆瓣就是做花园的,宝贵的是直到现在花园还在那里,只是需要打理,不然确有沦为断壁颓垣的风险。但即便断壁颓垣,也总比在狮子林里种大葱的好。在我看来知乎倒是在自家花园里栽了不少葱,希望收成还不错。要记得,人们是因为美才付钱的,而不是收了钱花园才美的。今天上海下了雨,雨珠流连在玫瑰的嫩枝上。Ghislaine de Feligonde,一种绽放时杏色与白色混杂的小花,不生产任何能够果腹的果实,但却是在这场瘟疫里带给我安慰的源泉。守护好我们的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