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第1章 什麼是專題探究課程?What 第2章 專題探究課程:PBL的**「學習樣貌」、「課程架構」、「評量設計」** 第3章 專題探究實作(一):問題形成與文獻探詢 第4章 專題探究實作(二):資料蒐集與分析 第5章 專題探究課程中教師如何設計提問與學生討論 第6章 專題探究課程中的學習紀錄簿 第7章 專題探究課程如何評量? 第8章 從學生學習回饋看教師角色與課程意義

摘要

**培養學生探究能力以成為自主的學習者,並且持續地終身學習,這是新課綱的精神,也是學生在因應快速變化的社會,如何在真實的情境生活時所必須具備的素養。**學校與教師如何透過專題探究課程設計,引導學生產生有意義、深度的學習,讓學生習得面對未來挑戰的關鍵知識與通用技能,則是目前教育現場的重要課題。**本書從理論基礎出發,到課程設計與教學,演練並累積實際課室操作的經驗。**本書第一、二章說明什麼是專題探究課程?介紹專題探究課程的樣貌與架構; 第三章至第五章以專題探究歷程的實作過程,分享課程設計與教學實施的實際經驗與例子; 第六、七章重點在於討論專題探究課程的評量如何成為學生學習的支持,並提供有關學習歷程紀錄與評量設計的概念、工具及實例; 最後第八章回到學生學習經驗,從學生學習回饋重新反思教師角色與課程意義。 期望藉由本書的理論為經與實務為緯的寫作方式,可以幫助更多人瞭解專題探究課程的價值,喚起教師的設計魂,從專題引導的教學過程中,看到學生無限的可能。

章節概要

第一章:什麼是專題探究課程?

壹、什麼是專題探究課程 (學理基礎)

專題探究課程(Project-Based Learning ,PBL)就是彈性學習課程類型中一種以學校為發展本位的課程,重視學生知能整合與生活應用。

PBL由進步主義之父杜威所提出:三個經驗教育的內涵(連續性、互動性、預備性)與PBL的特徵,強調從生活現實中的問題學習一致。

杜威(1938)在其《經驗與教育》(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The KappaDelta Phi Lecture Series)一書中提出: 一、連續性(continuity):只每一次經驗都來自過去,並從過去的經驗中以某種方式來改變現在。 二、互動性(interation):指經驗的客觀條件和內部條件相互作用,兩者合一或在交互作用中即形成我們所說的情境()。也就是說,情境和交互作用兩個概念是不可分的,經驗往往是個人和當時形成他的環境之間的產物。 三、預備性(preparation):指現時的經驗對於學習與教育才是最重要的。我們生活於現在的時間中,從每個當時的經驗中吸取全部意義,因此,教育即生長。

<aside> 💡 「連續」、「互動」過去的經驗很重要,現「」的情境體驗對學習者更有意義。 「預備」:教育即生長,生長需方向,萃取每個現「」經驗中的意義,才可說對未來做好預備。

</aside>

<aside> 💡 杜威:用昨天的方式教今天的學生,就是在剝奪他們的明天!

</aside>

PBL重視利用情境,學習者能與現實環境互動,藉由學習如何觀察問題、定義問題、解決問題中累積經驗,產生學習遷移,學習者才擁有能「預備未來」的能力

Larmer(2015)提出PBL五個關鍵特徵:

https://s3-us-west-2.amazonaws.com/secure.notion-static.com/8b3e9feb-e56c-4c14-b127-45ec3c130aa0/Untitled.png

Larmer(2015)提出PBL七項基本設計要素:

  1. 挑戰性的問題與發問(challenging problem or question)
  2. 持續性探究(sustained inquiry)
  3. 具真實性(autenticity)
  4. 學生的聲音與學習(student voice & cho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