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典

大黃附子細辛湯出自《金匱要略》的腹滿寒疝宿食篇。

脅下偏痛,發熱,其脈緊弦,此寒也,以溫藥下之,宜大黃附子湯。 大黃附子湯方: 大黃三兩;附子三枚,炮;細辛二兩。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若強人煮取二升半,分溫三服。服後如人行四五里,進一服。

趙開美底本《傷寒雜病論》金匱要略,東洋醫學出版社P301

明洪武抄本的金匱要略,條文脈象記載的順序不太一樣,其脈弦緊。鄧本也作「緊弦」。

脅下偏痛,發熱,其脈弦緊,此寒也,以溫藥下之,宜大黃附子湯。

明洪武抄本金匱要略方,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P.80

適應症

臨床應用漢方處方解說P291-293

臨床判斷指徵參考

藤平健氏《日本東洋醫學會誌》12卷3號發表以"大黃附子湯治療諸疼痛的經驗"為題之研究。其用方的目標為:

  1. 陰證屬實者
  2. 自覺症狀疼痛嚴重並以偏側痛為主
  3. 便秘
  4. 手足冷

他覺症狀:

  1. 腹力中等度偏軟
  2. 腹肌拘攣者多
  3. 脈多緊而有力
  4. 老人便秘常發生劇烈腸疝樣疼痛者,本方有特效

臨床應用漢方處方解說P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