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还了解一部小小的经,短短的经,那时在相应部的《杂阿含》,这一部经是说五蕴的,是说六根、六尘、六识的,也是说蕴处界的,那这部经的来由是什么来由呢?
首先我们要来认识两个人,这两个人在我们佛教界贡献很大: 第一位是富留那弥多罗尼子,翻译最简单直白点是满慈子或者是满愿子,他们是同一个人,他与释迦牟尼佛是同年同月同时生,他是国师家的儿子。释迦牟尼佛当晚出家是车匿(马夫)送出家,富留那弥多罗尼子三十位一起出家,是三十位,他们不约而同。其实他是与悉达多太子是不约而同,这一位富留那弥多罗尼子是到雪山去修行,他们总共是三十位。那悉达多太子是到摩揭陀国去修行,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在鹿野苑,这一位富留那弥多罗尼子他得神通了,得五种神通,观察我的国度我的国家,悉达多太子应当治理的如何?他一观察此人出家成佛了,他们三十位在雪山就排成队,排成整齐的如同雁王从鹿野苑落下,后来三十位都证到阿罗汉。
这一位富留那弥多罗尼子是阿难的和尚,这是我们很尊重的阿难,尤其是比丘尼最尊重阿难。在《杂阿含》的第十一卷,就记载了女众的出家、女众证悟的过程,大爱道带着比丘尼是如何出家的?是用什么法证悟的都有记载。是阿难请佛陀准许、忍许比丘尼出家,女众出家。所以阿难的和尚是富留那弥多罗尼子,也就是说阿难证到须陀洹果,他的老师就是他的和尚,是富留那弥多罗尼子。阿难本师,根本的本师是释迦牟尼佛。就像大均头他的和尚就是舍利弗,就是教他证悟、教他转凡入圣的这一位叫和尚,叫依止师、依止和尚。
这一经是来自于《杂阿含》的第十卷二百六十一经,经文不长,非常重要。这一经是照镜子的,阿难就是听闻这一经证果的,从那以后阿难就说:“我阿难对七众弟子说,不对外道说。富留那弥多罗尼子饶益我,我一生之中时时说法都是如此说。”
这一经是这么说,其中有一小段是非常重要的。富留那弥多罗尼子就对阿难说:“阿难!色法生,计是我,非不生;色生计是我,非不生。”这是他的主题,“色法生,计是我,非不生,”意思说眼见色,是眼见色你不能说你没看到,我们眼睛明明就看到,你说你没看到这是不对的。“色生计是我、非不生,”后来又接着说:“阿难!云何色生计是我,非不生,受、想、行、识生,计是我,非不生,譬如士夫,”打个比方就像某一个人、任何人,士夫就是补特伽罗,补特伽罗是士夫是指的一个人,假如说一个人“手持明镜与净水镜,自见面生,生故见、非不生,”就好比我们拿一面很干净的镜子,我们站在镜子的面前,我们的样子、我们脸面、我们的模样一模一样的显现出来,就像我们眼见色,“色生、非不生,”你眼见色你说你没看到,那是不可能,那不是愚痴吗?要如实知。意思是说即使没有镜子,打了一盆干净的水,也可以照出我们的模样出来,那我们照见的时候,我们的脸是干净与否都清清楚楚。
我们用我们的觉性,只要观察我们当下是善念、恶念,是解脱、是轮回都清清楚楚。意思就是说,我们眼见色、眼见色已是中间不生,是中间不生贪爱等,中间不生贪嗔痴,就是六根对六尘的中间是不生贪嗔痴,是不生习惯性,不生喜欢、不喜欢的习惯性,不生贪嗔痴。不生就是不灭,无生就是无灭,当下就是涅槃的,当下就是解脱的。
要如何才能做到?
这就全靠禅修,这就离不开禅修,我们就讲到方法。
禅修的方法:生活禅、动中禅、坐禅、站禅、行禅、卧禅。修行要处处都要修行。
怎么修?要二种修行的禅法:首先止禅,印度话叫奢摩他;观禅,印度话叫毗婆舍那。
这两种修行的禅法就犹如两位大力士捉住一羸人,抓住一位羸弱的自在打锻。只要我们有止力跟观力,止观二力,我们的烦恼不生,消失的无影无踪,包括我们一切的轮回,重复于习惯性的当下的轮回,全部彻底地止息、根除而消失、息没、清凉的。
因为有两种力量的缘故,阿难他听了以后,就证到须陀洹果,一直到佛陀涅槃,尊者们都进到七夜窟,唯有阿难进不去,他只有须陀洹果。后来就在七夜窟洞窟的旁边精进了七天,最后证到阿罗汉,才进入到七夜窟一起参与结集。也就是说,从富留那弥多罗尼子对阿难说法——照镜子这一经以来,多少年阿难都保持到须陀洹果。他是多闻第一,他的记忆力是最第一,就是听了《杂阿含》第十卷二百六十一经而成就的第一果,四果里边的第一果叫须陀洹果,第一果他已经超三界、超凡脱俗了,证到圣果位、证到了圣道的第一果,这一经非常重要。
假如我们说眼见色,眼见色的当下是看的清清楚楚。
我们眼见色看到的是远色,远色就是远远看到的,有点模糊不清楚的叫远色;近色是近距离看到的,是看的很清楚的,把形形色色分辨的很清楚称为近色。一旦没有力量,内心没有止力跟观力,就会有喜欢、不喜欢。喜欢可意的、中意的,喜欢的就贪爱执取、贪爱执取,就生贪心;不喜欢就是不可意的、不中意的,就起嗔恨排斥,嗔恨排斥就生起嗔心。如果当下我知、我见,凡夫知见: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就容易痴,凡是不正见称为痴,无明称为痴。所以贪嗔痴都是六根对六尘当下而生的,如果六根对六尘的中间没有贪嗔痴,就必须要修禅,要禅修,要修止禅跟观禅。
禅修不只是一种,禅修是分两种的,止禅跟观禅合起来二种禅法才是完整的思惟修。玄奘大师把它翻译成思惟修,鸠摩罗什翻译成静虑,“静”就是止禅的意思,“虑”就是观禅的意思。思惟修就是止观二力和合名为思维修,印度话的梵语叫”三昧耶”,巴利语叫”三摩地”,这巴利语就说:sila、samadhi、prajna就是戒定慧的意思。
我们修行,意思就是说眼见色、眼见色已当下不生,内心之中就生起了法喜充满;未来不生就生起法喜充满;过去世有生有灭、愚痴、有怖,那是之前,永不重犯就生起了法喜充满。所谓的修行人要有欢喜的心,要有法喜充满,是来自于当下。因为他决定了解脱、决定了不生,他决定了不造恶业,是六根对六尘的当下,当下就能决定的,当下就能清净的,当下就欢喜的,当下就能随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