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s3-us-west-2.amazonaws.com/secure.notion-static.com/1cfe12e7-3272-4745-8579-cbfc7a75722f/.jpg

「 從爭議事件談主視覺的觀看方式 」


最近發生了台新藝術獎主視覺跟 彭星凱設計師( 以下簡稱F ) 去年創作的「 後法西斯與民粹主義的再興 海報 」有雷同的爭議。相信知道或是關注這件事情的人都有許多看法,這篇文章並不想論斷到底有沒有抄襲,純粹想要從主視覺的觀看跟構成方式,來分析為何台新藝術獎的主視覺會有跟 F 的作品有相似、雷同的感覺。

很多人都會說這兩種主視覺不就是構圖方式跟組合手法很像而已嗎?且這兩種構圖使用的組合方式早就不是什麼新鮮事。的確,使用此設計手法跟構圖的大有人在,而我們身處的世代本就有許多基礎的設計方法充斥在眾多的作品當中。

所以創作的重點我認為不只是產生新的手法,而是組合了眾多的設計方法之後,出現的視覺能否給人新的感受。

也因此我想從幾個角度來帶大家觀看這兩個視覺,提出兩者可能有的雷同之處。下面的論敘請大家放寬心,因為人人想法不同。

1.整體光影:

其畫面皆使用「重複圖形」的手法,堆疊構成出一個類似蟲體的主角,並且加入擬真的光影感來呈現。雖然兩者作品背景一為黑底一為白底,但打光的方式卻是接近的,兩者在高光處都是近乎於純白的極亮,最暗面與最亮面的光影落差極大,因此在光影的處理方式上有類似的思維可循。

2.主體的流動感:

除了完成體都是兩條類似蟲狀的生物之外,上方的生物轉折處都在畫面左上方,瞳孔在下。而下方生物的轉折處都在下,瞳孔在上。流動轉折的方式有非常多種組合的方法,但是台新的主視覺卻選了幾乎完全接近的組合,這也是兩者有雷同的一個重點。

3.基本素材的選擇:

F 作品的下方生物構成元素是一個眼球,元素表面透過3D技術打造出物種的質感,所以大家可以發現,F 的視覺有機生物感特別強烈,容易讓人察覺這就像是蟲體的眼睛,而過於接近真實的組成,也可能會引發某些人不舒服的感受,是因爲這個基本元件本身就是一個器官。

但台新視覺的原始素材卻是一個渦輪,把渦輪的黑洞當作眼睛並且構成一個有蟲體形狀的生物,這兩者的邏輯跟連結之處稍嫌薄弱。當然,創意的思維本就有可能是跳躍的,所以也不排除作者對於渦輪的黑色凹洞處有強烈的眼球聯想,進而使用了這個元素來創作出這個蟲體生物。這段提出是想跟大家解釋,為何 F 覺得這個素材的選擇讓他感到台新的作品跟他的作品有相似之處。

4.重複堆疊的層次細節:

這點想特別討論關於「堆疊出的造型細節」,可以看到台新的渦輪堆疊雖然也構成蟲體,但是整體的立體感較為薄弱。了解表現技法或對 3D 有研究的人應該知道,物體在轉折處因為透視的關係,若原本的物件上面有一些紋路,那些紋路也會因透視變形的關係而扭曲。

而台新作品裡的物件幾乎只是圖形堆疊而已,反過來看 F 的作品,畫面中主要的構成元素為「 江品緒 」設計師透過 3D 創造出來的物體,所以物件的轉折處及形狀變化、光影的層次細膩感,都不是單純拿素材堆疊能夠達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