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封面基于画师的原图修改
20世纪初,Edward Williams是英国某学院艺术博物馆馆主,专门收藏地域风景画,闲暇之余只会弹琴玩牌吹水打高尔夫。某日一幅铜版画起了他的注意,画中除了一座大宅就别无他物,但经销商却出了高价,于是他决定买下来看看。
出于照顾没看过原小说的网友,鄙人就这么乱写一段,毕竟再写下去就剧透了。
原小说「铜版画」是MR James最最著名的鬼故事之一,BBC2最早于1954年将其改编成电视剧,此版本已遗失,之后出过各种广播剧、非正式改编、灵感引用等,但就再未有过原小说的直接影视改编版,直到2021年。虽然Mark Gatiss的鬼故事改编版一直饱受争议,但还是要先感谢MG。
MG于2018年时候改编过一系列的MR James15分钟迷你广播剧,其中也有「铜版画」,不过实在是太迷你了,情节压缩得很厉害,所以此处不再细提。
(图片后开始剧透)
无论是书中还是剧中,都有影射MRJ本人及其所在的社会时代。其实又有多少作家编剧不是从现实中汲取灵感的呢?如果MRJ活在今天,可能不介意宣传他的故事为“基于真实人物和事件改编”。
MR James的鬼故事原则之一是贴近讲述故事的时代,但时代潮流是会变的,追求新鲜潮流的故事也迟早也会随之过时,当初的恐怖故事到如今可能就成了笑料。就「铜版画」而言,这故事的主线非常简单,不过是画面发生了离奇变化,如今我们很自然地会把这个动态过程跟动画和电影联系起来,所以故事本身并不十分神秘恐怖,甚至可以说连惊悚程度都非常低,那这故事中有什么是不过时的?我想是对变化的恐惧——对常态秩序被打破的恐惧,对脱离现实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
在动态媒体技术发达的今日,我们比以往的时代更重视流动变化,但依旧很难直面无常之变所蕴含的恐怖意象。恐惧背后是对瞬逝情感的渴望、对永生的渴求——这正是当代艺术的来源,经历各种解构之后唯有必死的客观事实愈发清晰,恐怕艺术所能做的,唯有唤起当下人类共有的情感体验。至于超越了时代与否,只能留待后人评,除非这个时代停止变化。
我不得不指出一点,MG所做的最大的改动之一——Williams的身世背景——这点子并不算新。有个点评MRJ作品的播客 A Podcast to the Curious 在2011年时,就原小说的逻辑漏洞构想了一个替代结局,没想到MG的改编思路一模一样,实在是太巧了。
具体来说,原小说中没有就铜版画的变化作出任何解释,画面的灵异变化的确没必要用科学解释,但整件事都莫名其妙:那经销商是不清楚此画来源 (Unknown),如果此画之前没变过,那经销商为什么开这么高价、觉得这画独特呢?这铜版画是大约一百多年前刻的,想必期间几经易主,那为什唯独Williams一帮人看到了这画的变化?原作中Williams就只是个收画的,跟画没有任何关系。以及主角几乎全程都是在他人陪同下看画的,原作中只有两次、剧中只有一次是单独看的,要是全程只有主角一人,随着画面变化他不断怀疑自己是否出现了幻觉,那恐怕就是另一种恐怖故事了。
所以播客主就此提出另一种结局,增加Williams与画中人的联系,当初(2018)听的时候我也觉得这更有意思,如评论所言这样更适合拍成剧,没想到如今真有人就这么拍了出来。在开播后也已经有人问播客主如何看待改编结局的“撞车”,目前播客主还未作回答,也还未对此剧发表点评。(这播客的更新频率变低了,从一月一播到现在两三个月才一播了,所以什么时候更新也不好说)
Gatiss的剧版最大的改动手笔除了修改Williams的身世,再就是将原作中的隐喻分解成其他形式表现出来,原作中Williams在了解Gawdy背景后问Gawdy是否像「苔丝」里的人那样,他的同事老格林答“或许是吧,我从不看「苔丝」”。私以为这处是原作中最佳的点睛之笔,而Gatiss改编剧版虽然没有直接提到苔丝,但想想MRJ提及苔丝是要表达什么?苔丝在当时被视为有伤风化,而在MRJ和现代人看来,苔丝象征着对传统观念、宗教戒律、父权统治的反抗,这三点反抗,每一点MG都有表现。
原小说开头一两段引入Williams主角的时候,夹杂着大量MRJ当时的津桥行内吐槽,这对于MRJ当时的听众和读者来说想必是茶余饭后的谈资,但对于现代读者来说,就颇为费解甚至有被玩弄的感觉。翻译起来也相当棘手,我发现中译本的开头第二段就中枪了,因为有个故事导入人去剑桥+MRJ本人是剑桥人,于是就把W当作剑桥人,其实小说是在暗示W是另一所大学,即牛津的,后文有提到他同事在坎特伯雷学院,中译本注“剑桥无此学院”,此话虽不差,但准确说此学院曾是牛津的,但是故事设定时并不存在,所以纯属虚构 (MRJ是剑桥人,自然不会明着吐槽自家,而是吐槽对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