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冲击传统企业,实体药店也不能幸免。
前几天群里有人发了这样一条信息。带人带货带牌照,一家药店的价格从高峰期的大几十万,跌到现在不足 20 万。
在传统医疗行业众多利益相关者中,只有医疗机构和实体药店是直接面向患者服务的;医疗最大的支付方 — 医保,也主要在医疗机构和药店两类场所使用。实体药店是医疗服务环节中重要的组成,也是研究医疗行业改革不可忽视的对象。
咱今天分享的是药店的生存现状和一点对未来发展的建议。
我国医药零售市场总规模约 1.5 万亿,其中,各级医疗机构占比 75% 左右,药店占比 23% (网上占比很小)。约 3500 亿的盘子由全国共计 49 万家门店贡献。
这 49 万家药店的构成模式非常有趣,从近几年发展看,连锁为主的趋势逐渐明显,超过总门店数的一半,剩下的都是单体型门店。
我国药店店均服务人数约 2800 人,相对较低。在部分地区,药店的密度比便利店还高。对比美国,也是医疗发达且连锁化程度很高的市场,店均服务人数约 6000 人。可以说,我国药店**「供给过剩」**。
连锁排名前 10 的品牌门店数仅占约 5%,虽然连锁化趋势集中,但并没有造成**「赢家通吃」**的局面。过剩的供给和诸侯割据的业态,使得药店竞争异常激烈。
总门店数在过去几年基本没有变化,甚至略微下降,开新店的空间已经不大了。从市场规模看,近几年也呈现增速下降的趋势。
药店经营的品类主要有:中西成药(处方药+ OTC )、中药饮片、非药品(主要是保健类)、医疗器械及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