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创造&交流 @即刻&即友 整理@江浩Corli
卷首语:欢迎回家 作图:岚汐
去年10月帮某互联网战投的老板筛了好多简历面试了一堆人,在这个过程中也在思考自己所决定从事的行业之个人内在动力在哪里。
从宏观上,新与旧的更替是天然的规律但其发生却需要众多客观条件与主观努力,而无论新旧事物都离不开自然/商业的基本准则,正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探究新与旧的斗争是我的一大乐趣。
从微观上,我乐意于见证一群群脚踏实地的理想主义者奋斗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我尽我所能帮助那些更有可能的成功者走得更快。我的底色是遵循现实主义方法论的理想主义,我希望我到50岁“髀肉复生”时也能像刘备那样发完牢骚之后继续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
在面试中,我印象中有一个来自华东某校同学的反例,他告诉我之所以想去从事互联网或者投资行业是因为他对事物有好奇心。他的简历还不错,大三时就有了一段研究所新财富组的经历和一段券商投行经历,在学校还有过创业经历。但当我详细往下问时,他本能地向我讲一些互联网+的大概念但有意回避了一些我一直在问的重要细节。后来我又问他的创业经历,因为想帮他在面试中挽回一些颜面,考虑到在他的表述中把自身的创业经历放得很高。然而他并没有对所涉及的行业有任何的思考,对于自身的创业经历也没有任何复盘。这让我非常失望,于是我善意提醒他之后,尽快结束了面试。
筛简历时,尤其是应届生的简历,会发现大家的背景都同样优秀,清北复交浙人南的本硕,尤其清北专注一级市场的同学几乎标配idg/cdh/腾投/bai等优秀机构的实习经历,但是极少有人呈现出自身的内在动力以及因此能衍生的洞察力、深度思考与清晰表达。
作为应届生的一员,我能理解因为就业压力以及其后的工作薪资户口资源等因素而导致的短视与选择权衡。但是我并不觉得这些会成为盲从追求所谓“光环”的理由。
赞同,目前的环境逆向选择几乎不可避免。个人认为内在动力更多来自于对痛苦的思考,而不全是来自于对正向激励的路径依赖。 我之前发过 一个招聘行业跟p2p借贷行业的对比,相似的逆向选择现状。问题在于,真正有内在动力的人,已经被预设条件过滤掉了 🤣
并点评时,点评盈利账上有钱,美团亏损已经快挺不住了,是红杉换马让美团吃了点评做大,点评当时无论是对店的管控还是区位的管控都好于美团
收摩拜的核心拿更大资本,老王关了那么多创新业务,走了一批业务中层,不就是因为摩拜窟窿大么?为什么没尽调清楚,不就是王兴给的时间少么?为什么时间少,不就是摩拜投资人么等不起么?谁利益受损,业务中层;谁利益受益,资本机构?为何如此取舍,因为战略上业务负责防守资本负责进攻 //@柳胖胖: 怎么并摩拜也是蛇吞象了,并点评也不算蛇吞象啊
大多数人对于“商业模式”这个熟悉又陌生的词有一种误会,解释起来无非是广告,电商,增值服务,直播,直接销售等等变现手段。细想其实不然,直播打赏和直播带货是一个模式吗?抖+是广告还是增值服务?还没有收入的公司,就没有商业模式吗?很多问题用简单的现象名词,回答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