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次因为时间紧迫,思考深度比较欠缺,产品形态和技术栈选择也没有深入对比,包括类似友商和用到的新技术也没有深入研究和理解。
But,通过2次build也学会了不少:
- 几个人埋头做,没有找真人调研MVP(去寻找early adoptor)
- 可以做一个视频,去调研
- 可以拿着没调通的前端demo来调研
- 不怕被拒绝,找到真实反馈,找到真实的第一个用户很重要
- 首次黑客松:
- 形态很直接有效,but填表确实略显无趣,像工作汇报or日报
- 社区同意拒绝太粗暴,走合约上链也略重,体验也不好(每次要签名)
- 直接选DB3当DB,问题较多(可能更合适的:DB3可以当tool传data到AR)
- 没有做计算这块,加人体验也一般(没name、ens、email,无法定位到人)
- 第二次黑客松
- 形态有趣了,类twitter,扩展性可能强(比如#feedback, #pow, #creds,简单优雅强大),但是有一定的学习成本(懂得#和常用hashtag)
- 前后端技术选择比较随意,导致接口调试代价大,后续扩展可能也会受限
- 团队成员需要非常认可这个tool或者贡献idea迭代它,然后是技术能力,才能保证产品的执行结果比较好(很多细节执行的好就是一种竞争力,也是用心的一种表达)
- 做了计算和加人,但没调通
- 参加黑客松
- 一定要切题,用sponsor的技术,技术留bu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