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到《難經》七衝門,覺得《難經》作者提出這七個門戶頗有意思:
四十四難曰:七衝門何在? 然:唇為飛門,齒為戶門,會厭為吸門,胃為賁門,太倉下口為幽門,大腸小腸會為闌門,下極為魄門,故曰七衝門也。
也就是這一段將消化系統從口唇到肛門這一段,論述中醫生理有七道關卡要考量。(康熙字典:又凡物關鍵處,皆謂之門。)剛開始讀這一段的時候,如果我們對照一些典籍的論述,其實很難不想到以前對於人體的認識是透過解剖而來的,我們可以對照一樣是《難經》四十二難的論述:
四十二難曰:人腸胃長短,受水穀多少,各幾何? 然:胃大一尺五寸,徑五寸,長二尺六寸,橫屈受水穀三斗五升,其中常留穀二斗,水一斗五升。小腸大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長三丈二尺,受穀二斗四升,水六升合合之太半。廻腸大四寸,徑一寸半,長二丈一尺,受穀一斗,水七升半。廣腸大八寸,徑二寸半,長二尺八寸,受穀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故腸胃凡長五丈八尺四寸,合受水穀八斗七升六合八分合之一,此腸胃長短,受水穀之數也。....口廣二寸半,唇至齒長九分,齒以後至會厭,深三寸半,大容五合。舌重十兩,長七寸,廣二寸半。咽門重十兩,廣二寸半,至胃長一尺六寸。喉嚨重十二兩,廣二寸,長一尺二寸,九節。肛門重十二兩,大八寸,徑二寸大半,長二尺八寸,受穀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
從這段我們也可以瞭解古人對於人體結構的認識,是有相當的層次的,如果從七衝門的順序對照四十二難來看的話,至少還可以分成下列幾個層次:
今天這篇文章就是要稍微瀏覽一下,「齒為戶門」這個命題,在內難、傷寒金匱典籍裡面,有沒有甚麼給我們可以提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