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飙谈996和异化:城市新穷人不是经济穷人,是意义贫困 | 专访

Untitled

新年以来,“内卷” 和 “996” 的焦虑还未解除,围绕工作的舆论氛围,又随着拼多多员工猝死、被开除等事件变得更焦灼而复杂。不管是初入社会的年轻人,还是已在职场默默工作的老手,似乎都意识到奋斗叙事的失效,开始发出更多质疑和困惑的声音。

我们想从愤怒和沮丧情绪中,把注意力转移到如何更深入理解问题本身,如何在日常基于自身主动性采取行动。我们需要直面更难的问题:什么是工作,什么是工作的意义,什么是好工作。 在这样的诉求下,我们找项飙老师谈了谈,希望寻找一些解释力和方法,来帮助回答关于 “工作” 的问题。

01. 为什么我们会有很强的“被工具化” 的感受?

项飙:

为什么大厂不用平均工资和平均工作量,多招一些人呢?

拼多多事件之后,我稍微关注了一下某些互联网大厂里的工作情况,发现了一个我不太能理解的现象:为什么大厂的劳动强度会高到这个程度,但同时薪资也高到这个程度?难道公司就不能多雇几个人,每人少付一些钱,以更加常规的方式去工作吗?

这样的模式会形成一种很强的招聘市场中的竞争,让年轻人都向往这份工作,但只有少数人能被接收。大厂又会给这些少数人多派超额的工作。所谓 “3-4-5”,3 个人干 5 个人的工作,付 4 个人的工资。一个人的工资高出平均水平一点,工作量却接近于平均水平的翻倍,为什么大厂要这么做?为什么不以更加常规的方式(平均工作量、平均工资)来完成工作量呢?

我有一个假设和猜想:大厂这么做的原因,很重要的考虑是控制。这个体制的设计,包括把工作时间拉长、工作人数减少,单纯地靠工资高来吸引人,造成了一种非常紧张的竞争状态。大家到了工作岗位后,肯定是不加反思地、一根筋地去干活。同时,人少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少了,也变得更加容易控制。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Ovko1oAlDOWstZM6j64a2GkOReUWYV2knAcLAFSejn4ORN00OiawEGep8prgdHzITiatn47Esa9ZSQCRQCpjQia1A/640?wx_fmt=png

看起来打工人是和其他打工人在竞争高薪的大厂的工作,但他们真的是在和别人在竞争吗?A 和 B 竞争者根本不是关键,关键是谁设置了这么一个游戏规则,即这个激烈的竞争局面和让少数人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这种工作状态是为什么大家会有那么强烈的 “工具人” 感受的原因。当时间压迫性、强度压迫性太高,就会出现 “异化”“被工具化” 的强烈感受。如果每天工作 8 小时,有缓冲,人的感知是不一样的,不用觉得工作是人生的意义基础。现在整个就把人压扁了,压扁成工具。

在高强度长时间的工作下,人是没有时间停下来思考的。这是感到 “被工具化” 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