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启示录

2014.05 三四十人开始创业

理想丰满:先用SaaS把中国教育改革掉,然后做中国的Salesforce,变革中国商业。

战略合作北京十一学校,将十一学校的育人理念和运营模式封装在系统中,整体复制赋能给学校。

产品ready,但300所学校的全面合作没有拿下。发展模式和增长速度都不符合预期,探索新方向。

2015.04 选择阅卷作为切入点(唯一通用、高频的业务,对积累数据有帮助),9月正式收购好分数,全面启动,年底覆盖1000所学校。

2016年验证模式,商业化,探索校内运营,整编队伍,下市场死磕,实现单校高产。

2017年总结提升销售方案,全面培训铺开,学校和用户量实现规模化,受管理难度和客单价影响,继续向下延伸。收购爱辅导,做线上一对一。

2018年重心转到线上一对一。先后经历小单、大单、社群销售、CC运营一体化、付费线索、直播间销售等前端尝试,及管理团队更迭。2020年实现盈亏平衡。

2B2C的模式并没有帮助我们做好在线一对一辅导,在一个成熟的领域,一个不成熟的团队最终将公司带到了破产边缘。双减政策敲上了棺材的最后一颗钉子。

但这7年来,一群毛头小伙逐渐成长为更优秀的自己,组织也沉淀了丰富的发展经验。

事情怎么做

团队怎么建

按照常规来说,是确立团队战略定位,之后设计职能(组织架构),按照职能抽象胜任力模型,按照模型设计考核(笔面试试用期等)。但在执行的时候会跳流程,画一个架构后就开始按照title招人,大概齐履历匹配的时候就招聘入职了。会跳过抽象胜任力阶段和设计考核阶段。这对常规部门来说没问题,就好像我们现在不用思考该如何走路也能走好路一样。但新部门就需要踏踏实实地在现有能力下执行逻辑上正确的步骤了。

可悲的是,现实总不是这样。

公司已经存在了,要为新的职能起一条团队。这时候就有三个选择,一个是从现有团队里划一拨人出来去做这件事,在这个同时从市场上物色合适的带头人,另一个就是不明确划出团队来,给相似职能的团队增加新任务,许之以未来,最后一种就是等了,市场上有合适的人了再起这个团队。

公司已经运转起来了,很难有时间(或耐性)去等这个合适的人到岗后再启动这部分职能。往往会选第二种。结果也是注定的,公司没起色的时候老团队的人会一直做着新业务,公司有起色了,就可以从市场人挖来专业的人lead整件事。这时候的麻烦就是新领导和老团队的融合。老团队在这件事情上也有一定的方法和成绩了,新leader如果不能以明显高一级的水平来带团队的话,他很难落地。也就是说,这个团队建不成。对于老板来说,选人的时候要重点考核过往实战能力,需要他亲自带队把事情做起来,而不是一个纯管理的角色,只做people management.

对于空降的leader来说,首先要有高一层次的能力,这个缺失的话那就必须仰仗非常强大的职场能力了。其次要温和对待老员工,充分吸收他们之前的工作方法,肯定这些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经验,共同设计新的打法。而且入场之前先和老板摸清现状,讨论好施政纲要,管理好预期。入场后要在短期起效果,过程中多和老板沟通,形成共识,取得成果后,需要老板配合着肯定团队,尤其是老员工。

对于老员工来说,调整心态,配合工作是唯一的选择。老板既然选择了从外面招人,那也意味着他不再信任你们能把事情做到他的预期之上。也请理解老板吧,有了资源的时候是一定想要拿到最好的结果的。你们做到了一万,他会觉得专业的人能做到三万。最后结果不一定好,但这是必须要尝试的。而且,从自身来讲,有一个更专业的人来给自己指点,不是能更快拉齐与市场的水平吗。只有事情做成了,自身才会获得最大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