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ide> 📙
很好的框架式了解 但有些晦涩
#读书笔记 读艺术史 觉得比不上读 艺术家书 艺术家是活的 纸是活的 生活是活的 虽然产物也被艺术史称为 “有文献价值”
</aside>
本书为编写艺术史的批评史而作的资料汇编。它不是按照通常的自成一体的“艺术史学史”来编辑的,也不是有开头、中间和结尾的历史小说。它更像是一些有争议的事物的集合和汇聚,每一个事物与其他事物都有多重的联系,每一个事物都可以收在这个集子里,也可以收在别的集子里。按照过去的意思,它也是一个“文选”—各种事物的一个总计,事物的丰富多彩好比一个花园;一个文本的收集,在某种意义上,这些文本本身就被赏识为优美的艺术作品。 本书是文章的合集,文章选自过去两百年已出版的一些主题相互关联的书籍。其中每一本书在其自身的时代(与在其他时代不同)不是激发争论,就是被其他作家用来让自己参与更加多样的、激烈的、通常是持续不断的辩论。一些争论直接提到那些与它们并置的论文。对同样的问题或艺术作品有一些交叉的审视。它们都以不同的艺术“历史”的构架,以针对艺术史与批评的社会作用的不同视角,并以更广阔的现代性的事业,涉及当代“艺术”现象的本质与命运。
它的墙面上充斥着笔迹、路标、偶尔的涂鸦,被通向其他空间的通道,以及引导观众走向更多标本、各种来源和其他可能世界的邀请和挑衅所分割。
这个文集中的所有文本最初都是产生于过去两百年在世界各地非常激烈的论战与辩论的环境中,通常是它们自己挑起这种争论。在这里,争论是在一系列讨论、解释和批评中展开的,其目的是鼓励对于其批评与历史形势的重要方面的理解,使读者能以对话和质疑的方式参与讨论。总之,文本被置于大量的重写或重叠之中。文集可以穿过各个方向,沿着几条交叉的道路行进,那些经过和围绕一个文本得出的问题或主题通常会以同样的或变形的方式重新出现在其他地方。
讲明白了艺术史的意义
艺术史是制度与专业相互连结的网络之一,其全部功能是构造一个可置于系统观察之下的历史过往,以古为今用。通过与其相关的领域—艺术批评、美学、艺术实践、艺术鉴赏、艺术市场、博物馆学、旅游、日用品时尚体系和文化遗产产业—艺术史学科综合了不同时代和地域的分析方法、理论透视、修辞或话语协议和认识论技术。
一切类型的艺术物品在以下双重意义上都具有历史文献的性质:(1)每件物品都假定提供了重要的证据,这些证据通常是独一无二的,偶尔会深刻地揭示一个时代、民族、个体或人民的特性;(2)其外表是一个历史环境的合成产物,无论是狭义还是广义的构成。
后一种意义一般包括各种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哲学或宗教的影响力,这些影响力可以说体现在特定的时代和地域。艺术史实践的特点是致力于根据这些周边的影响力—从个别创作者的意图,到更普遍的历史因素或环境—来重构捉摸不定的“事实”。总之,所有艺术史研究的首要目标是使艺术品在今天或对于今天变得更加清晰。
在19世纪,艺术史作为一个系统的甚至“科学的”历史学科,其清晰度的关键是海量数据集合的结构,几代学者的工作都奉献给了这些数据。它们由广泛而扩展的档案(到了20世纪后期,它潜在地连接着所有人类社会的物质文化)所构成,每一个可能的研究对象都可以从中发现其相对于其他对象独特并合适的位置,因而每一个物品都可能在指示或索引另一个或另几个物品时而被定位(和引证)。
基于在其混合样本或实例中,相似性或连续性(或隐喻与转喻)彼此相关,这门学科的档案凭借自身即成为批评的人工制品;以系统的、全景式的手段检测与说明在连续性中的变化,以及在变化与差异中的连续性
艺术史与其相关领域,特别是博物馆,共享精心打造的艺术活动的“标本”类型学序列,这些艺术活动被因果性和影响力的多重环节所联结,而这些因果性和影响力又是跨越时间和空间且穿越多种文化的(因而也在进化与差异的方式中所联结)。几代艺术史学家、批评家和鉴赏家所做的这种繁重劳动是为给艺术作品认定一个在历史“演变”中清晰的位置与时刻,这种演变作为全人类的艺术现象、作为一个自身自然而合法的题材因而成为可证实的;也可作为意义深刻的文化事实,因为它有证据地显示出关于个体、民族或种族的事实。
艺术史与博物馆学在传统上构造了形式的历史,作为替代或匹配个人的历史或集体的历史,即叙述阶段—(在辩论的实验科学模式中)作用于阐述、证明、描绘品质、文明水平,或社会与认知进展的程度,或个体与民族的衰落等重要方面。**艺术物品有着文献式的重要性,**它们涉及过去与现在、我们与他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因而具有证据价值。
作为一个研究对象,艺术史的艺术同时成为显示和编写人类社会、认知和民族历史的强有力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