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山行,仿佛走入山水横卷,如斧劈皴般苍劲古朴的山脉映入眼帘。山顶一石洞,穿透天空,好似山的眼睛,俯瞩着山下的沧海桑田。
早已忘路之远近,但桃花源记的余响像是从远方传来,又像从地底深处回荡上来,召唤着我,催促着我来到那个世界尽头……
不必说火红的山楂,高大的核桃树,碧绿的菜畦,紫红的喇叭花;也不必说古朴的明长城,宁静的小院,各色动物和谐共处的园子。单是从土壤出发,便是一个大千世界,一个“活”的生命体,一个植物、动物、微生物和有机质等构成的共生系统。然而,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越来越多的土地由生产型空间转变为消费型空间,人们也渐渐淡忘了土壤养育生命的无声力量。[世界荒漠化地图集](<https://wad.jrc.ec.europa.eu/>)显示,75%的土壤已经退化,直接影响到32亿人口。照目前趋势,到2050年,这一比例将上升至90%。
山里寒舍,即隐于一隅的干峪沟村,以其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得土壤的记忆依然留存。此次前来,正是受了当地组织的“壤生万物”大地艺术计划的邀约,参与首批艺术家、设计师的见面会。具体有哪些艺术家呢?且听我一一揭晓。
首先向大家介绍的是方浩老师,虽然平时主要受邀于政府、房地产公司制作大型雕塑,但绳子、铁丝网、树枝等线性的东西是他艺术创作的主要材料。他的作品总是即兴的,却又是恰到好处的。他可以牵引多条白色的细绳,做出从水底射出光线到岸边的感觉;也可以把铁丝网做成水中石头的形状,形成对石头的转移。一切都在虚与实之间游走,十分具有东方美学的色彩。
随后介绍的是林楠老师,一位标准的“斜杠青年”。是自由艺术家的同时,也是妙物设计的联合创始人、独立撰稿人、品牌及课程策划者。在创作方面,既有荒野烂漫的风景画展,也有神秘朦胧的抽象画(大多是水性材料),还有理性的观念艺术。最近,她又开始了对迷宫的探索。她将在山里寒舍如何创作?我们拭目以待。
接着要向大家介绍的是热情四溢的梁绸老师。她非常热爱生活,艺术是她生活的延续。传统艺术的当代转换是她的主要研究领域,纸艺是她创作的主要媒介。早期,她关注于两性关系、女性身份困境的表达;后来,她开始基于阴阳、五行观念进行创作,并把它们用于陶瓷杯等产品图案的设计。不仅如此,她关心学生,并展示了他们的作品。
然后向大家介绍的是颜希然老师,她醉心于对自然的描绘,花卉题材是她作品中常见的要素。但她不是要做一个写实的花卉画家,而是更多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对生命的渴望。相比于城市喧嚣,她更喜欢在自然和最真实的生活中找回自己。像《28/17 晴、南风、微风》等作品就是以日记的形式来表达当下,其中花朵具有冲出阴霾的象征性。
最后向大家介绍一下我自己,一位生态艺术教育工作者。致力于以过程戏剧的方法,开展生态美育项目。对自然.、社会、精神三种生态的探索,是我艺术创作的核心理念。《行走的自然剧场——救荒本草篇》是我的代表作,该项目作为系统思维视域下生态美育建构的案例,是一个以再野化的方式探索未来人类生存的艺术与城市社区韧性的参与式戏剧工坊。
这就是首批入驻的艺术家的介绍,但这并不是终点。未来还有更多艺术家入驻山里寒舍,敬请期待未来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