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在難經總共出現四次,第一個出現在二十四難。足太陰氣絕一段。以下討論本段。
足太陰氣絕,則脈不榮其口唇。口唇者,肌肉之本也。脈不榮,則肌肉不滑澤;肌肉不滑澤,則肉滿;肉滿,則唇反;唇反,則肉先死。甲日篤,乙日死。
這裡提到的第一個觀察,就是「足太陰氣絕」的影響,就是「脈不榮其口唇」,倒過來理解生理的現象的話,就是「足太陰氣___時,脈榮其口唇」(空格可以大家依據自己的理解填,我自己是填「充」這個字),如果按照這個命題概念回顧《內經》篇章,就可以看到幾段:
脾之合肉也,其榮脣也《五藏生成》
歧伯曰:脾者,主為衛,使之迎糧,視唇舌好惡,以知吉凶。《師傳》
口唇者,脾之官也。《五閱五使》
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轉味而入出者也,其華在脣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黃,此至陰之類通於土氣。《六節藏象論》
六節藏象論提到了倉廩之本,與六個臟腑相關:「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其表現(華)也在「唇四白」可以看見。(馬蒔:四白者,口唇四際之白色也[1]),也就是消化系統的考察,我們可以透過觀察「唇四白」的外觀表現(華),而倉廩之本功能的細節推論,我們必須同時評估六個臟腑。
四白:馬蒔: 口脣四際之白色(黃帝內經集解素問P155
這裡的提示,口唇又可以跟「肌肉之本」有所相關。這裡要怎麼跟第一段的太陰做聯繫呢?我們需要更多典籍細節的補充:
足太陰者三陰也,其脈貫胃、屬脾、絡嗌,故太陰為之行氣於三陰。陽明者,表也,五藏六府之海也,亦為之行氣於三陽。藏府各因其經而受氣於陽明,故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稟水穀氣,日以益衰,陰道不利,筋骨、肌肉無氣以生,故不用焉。《太陰陽明論》
《太陰陽明論》是任迎秋老先生推薦需反覆重讀的篇章。所引此段提示了太陰陽明與三陰三陽的關係,而重點在各臟腑受氣於陽明,行津液,筋骨、肌肉有氣的灌流,四肢能夠稟水穀氣。這一節幫我們補充了足太陰的脈「貫胃、屬脾、絡嗌」,太陰又可以「行氣於三陰」。而陽明為五臟六腑之海,則負責「行氣於三陽」;臟腑依照各自的灌流路線(經),接受源自於陽明的水穀氣;而水穀氣的重點在於要灌流通暢,如果無法傳遞到四肢末梢的話,帶來影響,「筋骨、肌肉無氣以生」,故四肢造成不用的病情。
到目前為止,就有一個隱然的中醫式的生理路線:
1.太陰行氣於三陰
2.臟腑各因其經而受氣於陽明
3.陽明行氣於三陽
4.筋骨、肌肉有氣
5.四肢稟水穀氣而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