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淺注》中風歷節第五在2020/04/21那天念到一個段落了。總共有十六節,不過處方非常的不熟。把該篇章與陳修園等引用其他醫家補充的方劑先條列如下,附上查詢到的一些資料,當作讀後一些小功課。這是第三個作者補的處方,驅風至寶丹。
不過驅風至寶丹的前置條文有點多,所以會分成兩篇文章撰寫,第一篇也就是本篇文章,是金匱要略淺注的原文再闡釋,第二篇預計是驅風至寶丹的出典與作者原創方義。
(雖然。風從虛入。虛則脈微。熱從風發。熱則脈數。此為風證之既成。從少陰而化熱者言之也。
這裡談到「風從虛入,虛則脈微」,表示還是要先有體機能的弱化,才能導致風邪的入侵。而「熱從風發,熱則脈數,從少陰而化熱者言之也。」而這種風邪的入侵,直接進入到少陰的層次,而讓成「化熱」之風證。
若論其初。風不挾寒。則為和風。唯其挾寒。則傷人甚速。始傷皆由營衛。心營肺衛。必以寸口為憑。
剛開始如果沒有兼雜其他邪氣的風,則叫作「和風」,但如果挾寒邪的風,則傷人的速度很快。而傷人的病層都是先從營衛系統入侵,所以診脈要先留意「寸口」。
若中風而偏於寒者。)寸口脈浮而緊。緊則為寒。浮則為虛。寒虛相搏。邪在皮膚。
如果中風邪而偏於寒者,因為體機能的弱化而導致脈浮,而寒邪能令脈緊,由於兩種原因影響脈象複合的變化,最後會呈現寸口脈浮而緊,邪氣此時還在皮膚層次中。
(正不足而邪乘之也。氣行脈外。血行脈中。浮而有餘者。必沉而不足。故以)浮者(斷為)血虛。(血虛則無以充皮膚而養絡。故)絡脈空虛。(又無以循常度以御邪。
體機能正氣還不足,所以邪氣占優勢。氣血運行的生理,「氣行脈外,血行脈中」,在脈象舉按的時候,浮部有訊號,但沉部會有不足的訊號,表示這樣的病理狀態是血不足循環到絡脈皮膚層次,所以「絡脈空虛」,無法像平日的正常生理循環狀態來抵禦邪氣。
故)賊邪不瀉。或左或右。邪氣(所傷。則筋脈不用而)反緩。(無邪之處。則其)正氣(獨治而)即急。正氣引邪。(其口目)喎僻不遂。(左喎者邪反在右。右喎者邪反在左。不可不知也。
邪氣未能透過瀉法引導而出的結果,可能會傷人體的左側或右側,邪氣所傷的那一側則會導致循環異常,肌肉組織力量下降,反而讓正常未受邪氣影響的部位看起來是拘急的表現。舉例來說,會造成口眼歪斜,但是判斷法則是這樣的:左口眼歪斜,反而邪氣影響的是右側;右口眼歪斜,反而邪氣影響的是左側。
雖然。或左或右。則有邪正緩急之殊。而為表為里。亦有經絡臟腑之別。
部位的影響有分左右,邪氣入侵速度也有分緩急,而入輕的層次有淺層到深層,可以分為四個層次:絡、經、府、藏。
若)邪在於絡。(絡邪病表。故)肌膚不仁。
邪在於絡的層次,會影響肌膚感覺異常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