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titled

又开了个新坑,来讲讲前端国际化。

开篇之前,读者需要区分好国际化(i18n - internationalization)和本地化(l10n - localization) , 它们是相互关联但又不同的概念:

  1. 国际化(i18n):这是一个设计和开发过程,确保产品(如软件、网站或应用)能够在不做任何修改的情况下适应不同的语言和地区。这涉及到从一开始就预留空间用于文本扩展,确保日期和时间格式可以根据地区变化,以及确保代码可以处理不同的字符集和写作系统等。
  2. 本地化(L10n):这是将产品或内容适应到特定市场的过程。这可能包括将文本翻译成本地语言,调整图像和色彩以适应本地文化,以及修改日期、电话号码和地址格式等。本地化可能还需要考虑本地法规和商业习惯。

简单来说,国际化是创建一个可以轻易本地化的产品的过程,而本地化是将产品调整以适应特定地区的过程。两者在实际产品中的边界可能比没有那么清晰,而是相辅相成,通常在大的国际化基座上进一步进行本地化,。

国际化的涉及面非常广,比如语言、文字编码、时区、书写习惯、单复数、标点符号、时间格式、货币格式、计量单位…

强烈推荐读者读一下 基础设计专栏 - From.RED 这个专栏,这里面一系列的国际化/本地化的文章都非常赞:

实际上笔者也不是特别专业,这系列文章仅是我的一些技术实践总结。作为开篇,我们先聊一聊一些比较基础的话题:前端语言包的管理。